城市品牌塑造缺乏科学规划
城市品牌塑造是一项宏大而又专业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管理,专业机构规划建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在传播环节除了媒体宣传外,还要组织一些像赛事展览、节事推广、文化交流等活动,扩大推广的力度和传播的广度。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城市缺乏对整体进程的有效规划和科学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市品牌国际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一些城市虽有总体规划,但其规划部门在一个城市内的级别很低,对城市建设约束力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再加之责任人的专业水平可能也达不到要求,其视野不开阔,专业素养达不到专业要求,难以对项目进行审核和把关。还有在城市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涉及的专利、产权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没有系统的管理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城市品牌塑造中政府、企业和市民都是城市经营的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种力量缺一不可。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政府十分注重城市品牌的塑造,发挥着较好的主导作用,前面我们也列举了成都以“熊猫”为要素开展的城市品牌策划和传播活动。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企业和市民参与品牌塑造方面,协调和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作为城市品牌建设,成都可圈可点的独特要素很多,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因而在城市品牌国际化运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政府是一个声音,企业是一个声音,市民又是另外一种声音的情况,不能形成统一的合力。当然,这种状况绝非是成都特有,在很多地方、很多事情上都有类似的情况。这主要还是各方所站的角度不同,关注的层面不同,一般而言,政府往往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出发,而企业可能考虑的自身经济利益,市民大都从个体体验入手。虽然愿望都是好的,但立场不同,如各抒己见,难免会发生冲突,其结果可能造成城市形象定位上的混乱。这种情况的出现,媒体有时也推波助澜,每当城市的某个领域小有成绩或获得荣誉,就被宣传为城市新名片。如成都某报在一个月内就推出了四张成都名片:国家旅游城市、软件服务外包基地、歼十飞机工程、国家生物医药基地,这些都是成都取得的辉煌成就,件件都值得成都人民的骄傲,但若都作为成都市品牌形象的“名片”,势必造成目标受众的疑惑,也降低了城市品牌的辨识度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