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品品牌国际化传播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自主产品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其是否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笔者将从自主产品品牌的产品渗透率和品牌认知度来分别加以考量。
(一) 中国自主产品渗透率飙升
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愈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自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渗透率实现较快增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经济活动十分有限,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9位。2017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97.9倍,年均增长14.5%,居世界第一位。 (12) 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来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并且中国产品的国际化传播初具规模。换个颇为有趣的视角来看,之前在国外有人做这样一个实验:“离开made in china,你能活多久?”最后发现,他们对于“中国制造”的依赖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二) 自主产品品牌认知度提升
在取得了一定市场渗透的基础上,如何形成品牌、提高品牌认知度是第二个关键层面。前面提到,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对于“made in china”产生了依赖和喜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很多人对于中国产品有着一种负面的认知,认为“made in china”更多是“贴牌”生产,或者品质不够优良,还不足以称之为品牌。但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科技持续加快,逐渐从过去被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变为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价值链重塑,中国产品的品牌认知度正在提升。以自主通信品牌华为为例,其在国际化之路上,通过在通信技术和制造水平上的提升,逐步转向了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的全方位输出方案,在产品品牌认知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市场各个领域的竞争已经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回顾我国的产品品牌建设,应该说经历了粗放经营、品牌意识萌芽、快速成长以及品牌融入期等4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产品的渗透、覆盖,还是产品品牌的认知与形象树立都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跨区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诸多范畴的复杂概念,所以回顾过往经验,立足当下的现实环境,思考中国自主产品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发展,是当下重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