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机构。作为非官方组织,孔子学院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一样,其核心职能是通过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提升本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族,不同居住地的居民,往往有着不同的语言,所以,语言也是民族或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汉语、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法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是全球母语人口最多的语言,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34)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一般要借助语言,语言不通,则交流受阻。为了实现交流的目的,就要有人学习外国的或外族的语言,并通过学习某一国家的语言而了解该国的文化,并由此建立起对该国的印象,成为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的孔子学院和英国的文化委员会、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一样,都采用对外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输出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语言交流的人才,并以此来提升本国的形象。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随后就在全球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 (35) 孔子学院遵循“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理念和原则,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满足了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迫切需求。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者和使用者。 (36)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国家的兴趣往往是从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开始的,有了语言这个工具,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和理解就会更加深刻。1亿汉语的学习者和使用者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能说他们全部对中国感兴趣,或说对中国都有着客观公正的认识,但是大部分人或绝大部分人会对中国感兴趣,并对中国有着客观的认识和对中国文化有着较多的了解,他们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把对中国的印象再次传播出去,这对塑造中国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孔子学院良好的学习经历,会让他们成为中国形象的义务宣传员。
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在这么多种语言中联合国工作语言只有6种,这6种语言可以说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是什么原因促成一种语言的国际地位呢?6种语言包括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官方语言(美国和英国为英语,中国、俄罗斯、法国的语言包含其中),另外两种是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以阿拉伯语为主;西班牙语是西班牙和大部分南美洲国家(除巴西和海地)的官方语言,美国的一些州和非洲一些国家也说西班牙语。由此看来,一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密切相关。我们不清楚世界上这5651种语言是怎么区分的,但一定有许多语言是鲜为人知的,有的语言可能随着种群的灭绝或后人的迁徙而消失了。英语的优势地位是与英国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以坚船利炮在世界上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和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分不开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口众多,许多人漂流到海外,因此全球除中国以外,还有1亿人说汉语。加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汉语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中常用的工作语言,人们对汉语的学习欲望和掌握需求日益增强。孔子学院也是应运而生,成为海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机构。创立十余年来,以其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标志。
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不是凭一国、一己之力,而是多国、多方的共同努力而成。美国南加州大学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孔子学院已形成了5个层面的高密度网络:一是总部与各孔子学院之间的网络,二是中外合作院校形成的网络,三是各区域之间孔子学院相互联系的网络,四是中方高校与承办的孔子学院形成的网络,五是承办孔子学院的各中方院校构成的网络。这5个网络就像奥运五环,虽然没有完全重合,但却彼此相连、密不可分,构成了一个和谐共生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生态体系。除了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孔子学院和合作院校形成的网络,还有孔子学院与中国和所在国在涉及文化、经贸、外交等领域的机构以及民间团体之间相互往来形成的网络。 (37) 正是这些互联互通的网络,使彼此之间加深了认识,增进了互信,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大好局面。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和国际认同。
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大量中方院长和汉语教师大都是国内高校的一线教师或管理人员,他们不仅有着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而且有着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他们也是经过选拔产生的优秀跨文化交流人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极富感召力的青春活力,他们就是传播中国形象的优秀代表。孔子学院在选拔专业人才时,把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其跨文化沟通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他们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文化素养,熟悉所在国的话语体系,所以在与所在国人士交流时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容易将中国话题作为交流内容,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在孔子学院的平台上,中方院长、公派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拥有较大话语权,可以有目的地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大量负面报道,还事实于本来面目,让更多的外国民众认清这些污名化中国的政客和媒体的丑恶嘴脸。有了话语权,还可以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和提高中国国家品牌形象。
孔子学院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塑造更加客观、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一般来说,政府主导的对外宣传方式容易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而不受国外民众欢迎,而国家主流媒体又因渠道受限很难深入到国外受众中去,孔子学院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是孔子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各种主题讲座、文化沙龙、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在活动中可以突出一些中国元素,传达一些中国理念,弘扬一些中国文化,让参与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主题讲座和文化沙龙等环节,可以多一些反映国家形象方方面面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向学生展示真实、立体、丰满的中国国家形象。孔子学院的教职员工都应当多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多为学员考虑。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不光是为了说几句中国话,他们可能更希望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或直接到中国生活、学习和工作。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扬弃和进化,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坚强和包容。历史上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最终还是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成为颇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团结融合,和谐发展的国家。虽然很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很多区域也有独特的方言,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几千年的集体记忆,而且也是凝聚华夏民族意志的共同纽带。孔子学院将传播中华文化和对外教授汉语作为工作重心,对语言文化的魅力呈现是孔子学院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基础。那些内涵在汉语中的文化、蕴藏在诗词中的情致、隐逸在书画中的灵思、流淌在戏曲中的神韵、潜化在医药中的世理,以及学院里中国教师和志愿者的真实风采……无一不是以其自有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当然,孔子学院向外展示的,不仅是那些体现中国特色、饱含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风貌的内容,更通过中外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呈现中华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闪耀人类文明光辉的共性的精神和价值。 (3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39) 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体现的就是中国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对加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消除一些不良影响对中国的误解、扩大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国家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