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家品牌的负面喧嚣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同时人们的生活又被无休无止的信息所困扰,尤其是虚假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有人做过分析:“透过《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在1993—2002年的中国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变化、混乱、危机四伏、令人忧虑的中国形象。” (73) 上述的论点,发布在世界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上,在西方社会有相当的认同度。从内容倾向上说,《经济学人》的报道基本遵循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特别是许多经济和社会生活类报道,比较有深度地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但对于中国的政治性话题仍然持有偏见,大多数负面报道都取材于国内的政治生活。《时代周刊》的负面报道比重较大,其中大多数也是政治新闻。和《经济学人》稍显不同的是,除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外,《时代周刊》对我国的经济形势同样唱衰,在标题中使用“China's market woes”“China's economic slowdown”等字眼,似乎暗示中国经济下行已成为无须赘言的事实。 (74) 面对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负面喧嚣,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科技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中国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声音,问题是如何讲好、怎样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访活动中,经常每到一地就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或接受专访,同时还会发表重要演讲或讲话。总书记的言行充分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卓越智慧,他的这些文章、专访、演讲、讲话,向国外听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故事。在2015年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他让世界清楚准确地了解到中国的政策方针和发展走向;在其主旨演讲中,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亮明中国主张;在梁家河的故事中,让国际社会近距离感受中国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75) 事实证明,把中国故事讲好了,把中国声音传播好了,就能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能把控住一些别有用心者的负面喧嚣,从而把握国际事务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