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声誉致使难以赢得国外消费者信任
蓝色光标自2016年开始,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品牌海外传播报告,根据3年报告数据,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在逐年提升,2018年达到了54%,相比上年上升了17%,但与发达国家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海外消费者对美、日、德等国家品牌的信任度均高达近80%,而不信任中国品牌的受访海外消费者比例也高达21%。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信任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持续耕耘。我国的电信、信息技术产品以及汽车制造品牌在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市场获得较多认可,与新兴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告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接受程度依然很低,其中,只有11%的美国受访消费者表示“可能购买”中国品牌,而表示“不可能购买”的比例高达32%。 (43) 由此可见,中国自主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经历了多年的深耕,确实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品牌认知,但是在品牌的信任度和美誉度等等方面,尚且有待加强。
过去10年来,中国制造业在科技进步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尽管如此,“中国制造”还是难逃一些不良声誉。JWT Intelligence(智威汤逊创新机构)曾发布报告称,不少美国消费者把“中国制造”看成是“批量生产”“价格低廉”和“安全标准低”的代名词。智威汤逊的高级战略专家Jessica Vaughn也曾说道:“中国历史上就是外国品牌寻找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中心,这不利于自己的形象。虽然大多数消费者没有完全体验过中国制造商品,但是他们已形成了不好的印象感知。” (44) 一直以来,中国都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凭借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国际化扩张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却也因为一系列品质安全以及“贴牌生产”的问题,而被贴上了“低质量”“山寨货”的标签,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自主产品品牌和国家整体形象的构建。与此同时,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不仅仅因为其技术和品质方面遭受重大考验,不少国外消费者对于中国企业的信誉、信用和道德也不大信任,这些也都是导致中国品牌国际化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此外,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因为其自身品牌市场的成熟带来的自信,以及往往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没有能力制造出高品质的名牌产品,也是导致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不信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