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的国际传播

一、 中国高铁的国际传播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如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如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而改变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出口商品结构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现状,成了当下的一个焦点。谈及高新科技产业,不得不提的就是近年来凭借过硬的核心科技在国际市场塑造的一块中国自主产品品牌的“金字招牌”——中国高铁。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出口产品的转型,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对产业发展、国家形象等均影响深远。

(一) 发展路径

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宣告我国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2009年,中国就正式提出了高铁“走出去”战略,并确定了3条高铁的规划—中亚高铁、欧亚高铁和泛亚高铁。而中国高铁真正实现大规模的国际化传播是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关键节点,提出大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自此中国高铁踏上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旅程。经过五年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中国高铁不仅被外国友人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更因获封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而刷爆网络。

回顾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发展脉络,其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从2013年11月中国铁路首次进入欧盟,与匈牙利、塞尔维亚宣布合作建设匈塞铁路,到2014年7月,中国在海外承建的首条高铁土耳其“伊安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到2015年12月中泰铁路如期开工,标志着泛亚铁路正式走向建设阶段,再到中国第一条全系统、全产业链对外输出的高铁项目——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高铁的国际化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除此之外,我国还与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其他国家确定了许多潜在高铁合作项目,可以说,中国高铁“走出去”已渐趋成熟态势。中国高铁凭借“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依仗其“性价比高、工期短、适应性强”等优势,开始在国际市场中彰显“中国高铁”品牌的力量。 (20)

(二) 产品战略

1. 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塑造产品核心竞争力。2017年6月,中国铁路行业发生了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通车。而作为今后中国高铁“走出去”主力军的“复兴号”的独特意义主要在哪里?首先,大量采用中国国家标准、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等技术标准,是“复兴号”最突出的特点。数据显示,其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其次,在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中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因此,“复兴号”的通车和“走出去”,不仅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达到了领跑世界的先进水平,更是以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塑造了中国高铁技术及产品“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来源于品质有保障、性价比高、适应性强等突出优势。品质方面,从世界多国铁路统计数据看,综合路网规模和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中国铁路事故率世界最低,而这一安全系数较高的背后是技术的保障。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在高铁技术方面已获得900多项国际专利。性价比方面,据公开数据估算,综合土建和车辆两个方面的成本,中国高铁造价只有国外造价的1/3至1/2;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曾强调,相比国外产品,中国高铁产品在成本上低30%左右。 (21) 中国高铁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成本优势,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2.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产品品牌形象。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品牌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通过总结梳理中国高铁国际化传播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分析出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国际化传播的方式:

(1) 借助有较强影响力的人物传播高铁形象。高铁作为近年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其走向世界受到了莫大的重视。张勇、张景云就曾在文章中提到,中国高铁最近几年之所以在全球声名鹊起,与国家领导人连续在多个外交场合公开推介有莫大关系。 (22) 国际方面,不少国家领导人也曾为中国高铁代言,如2017年5月,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曾表示,现在菲律宾的交通还不发达,没有高铁列车,希望未来在中国的帮助下拥有高铁列车。此外,我们还会主动策划一些活动,让当地政要参与高铁建设开通的过程,以中车集团为例,中车为海外国家提供的产品上线时,往往会促成所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开通仪式,或者策划一些有趣的活动,如邀请国家领导人亲自剪彩、亲自驾驶地铁开通等,人物本身的影响力,加上活动本身的趣味性,往往会在当地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2) 借助热点事件营销传播高铁形象。譬如一位在中国旅游的瑞典人拍摄了一段京沪高铁上立硬币8分钟不倒的视频,视频迅速在网上爆红,甚至之后在各条高铁上都兴起了立硬币、叠矿泉水瓶等层出不穷的“试验”。在这些热点事件之后,中国中铁、中车等企业迅速反应,借助当时的热度,并通过策划后,均在Facebook、Twitter、Yotube等国外网站上展开了二次传播。中国高铁化身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引发了一波话题讨论热度,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传递了中国高铁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3) 通过融入本土化特色传播高铁形象。产品品牌要“走出去”,必须要文化先行。依然是以中车集团为例,其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到,在马来西亚,中车在设计列车时,为了尊重当地信仰和习俗而专门设计了祷告车厢和女性车厢;而在向巴西出口时,考虑到巴西人民对足球的喜爱,将车头设计成一个形似奔跑的足球。了解本土文化、尊重本土文化,是中国自主产品品牌本土化落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4) 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传播高铁形象。如中车在南非实行的“四本四帮”战略模式,所谓“四本”就是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土化维修,这是为了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发展;而“四帮”,包括帮妇女学习企业的知识和管理的案例;帮助儿童,和他们一起玩、给他们送书本等;帮助当地警察练习搏击能力、抓捕能力,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切实帮助南非员工提升技能和管理水平等方面。 (23)

(三) 总结思考

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中国高铁“出海”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风险。在技术层面,中国高铁机车制造在10多年前引进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迅速研制出新一代高速铁路列车,这虽然加快了技术的进步,但是也导致国际市场上对于我国“自主研发”技术的认可度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在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中,我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本土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是随着高铁技术出口的深化发展,在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力市场均可能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状况。而在高铁的产品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主要还是集中于政治化的传播、特定热点事件的营销,基于对于当地市场的一些初步了解做出的传播规划等,存在传播范围区域性明显、媒体覆盖率较低以及传播的时间上存在不可持续性等特点。因此,面对复杂的市场,广阔的消费环境,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国高铁国际化传播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中国高铁在未来要想实现更大规模的、全产业链的“走出去”,还需立足当下,制定更加全面、清晰的品牌化传播战略,真正在国际市场树立起正向的高新科技产品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