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的负面影响

四、 世界工厂的负面影响

“世界工厂”是一个既具有量的要求,也具有质的标准的概念。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要被称为“世界工厂”,必须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美国和日本都曾被明确称为“世界工厂”。中国原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中国的改革政策和人口红利,令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在1950年进出口总额只有11.3亿美元,规模非常小。从2009年起,中国就成功地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到2018年达到了4.6万亿美元,成了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59) 另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60) 今天,“中国制造”的产品早已遍及世界,中国也被公认为“世界工厂”。

然而,“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愉悦,倒是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和媒体大肆炒作,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焦虑与不安。而在全球贸易摩擦中,中国也成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最大受害国,这就使“中国制造”蒙上了更大的阴影。更有甚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不光在海外市场,一些国内消费者也因遭受劣质产品的伤害而倾向购买海外产品。爆发于2015年春节期间游客到日本抢购“智能马桶盖”的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似乎出乎我们很多人的预料,其实这样的结论何止在智能马桶盖产品上,在电饭煲、手机、空调等产品系列都有类似的情况。以致当时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不断现身电视广告,承诺格力空调掌握核心科技,希望中国人不要到国外买电饭煲,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当然,信心、决心是一回事,何时才能清除“中国制造”的负面影响,则是另一回事。

除了在质量安全上的负面印象,我们还承受了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当年在发达国家将大量中低端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大量耗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快速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不得不开足马力拼命干。于是,国际社会开始指责中国不注重环境保护,肆意消耗自然资源。不可否认,世界工厂对中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也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那些让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发达国家,一方面减少了对自然和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中低端企业的存在,节约了资源,还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削弱了本土产品的制造能力,增加了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随着中国企业的做大做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企业也正在向中高端产品的制造发力,向高科技和现代化企业转型,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世界工厂的身份也同时让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经济危机风险过大。发达国家大量加工贸易型工厂向中国转移,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无根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它所带来的经济危机风险有:第一,它是通过外延投资,扩大规模,导致经济增长的一种形式,是在国际现有水平上的、易复制的经济增长;第二,它缺乏保持系统健康运行的良好的日常代谢机能,因而不是通过提高的自身效率发展经济的增长方式;第三,由于它又没有质量这座桥梁,使自己处于封闭状态,难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约束、耗散、交换、转化和循环,依此增长的最终结果就是崩溃,为挽救崩溃则需要采取过冷处理,从而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动荡不定、损失严重。 (61) 其他国家认为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值得信任、不能够良性发展,这种看法对中国的经济和品牌发展无疑是致命的。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集成了质量、技术、服务、管理、文化及诚信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品牌,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资源,是连接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有效桥梁,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近些年来,中国在一步步地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努力打造自身新的国家品牌,但是成见已成,我们要完全脱离“世界工厂”的阴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