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话语的权利弱势
近些年来,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越来越有战略底气,越来越有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强大,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戒心越来越强,对中国的打压力度越来越大,以致中国在国际社会仍然经常遭到误解和猜忌。究其原因,除了由于中国的强大给一向感觉良好的西方社会造成的压力外,关键在于中国品牌还不够强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不够充分,中国的故事还难以向世界人民去讲述。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在传播学上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话语交流有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如果这中间发生了障碍,沟通行为就难以展开。这种障碍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语言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还有沟通的环境、沟通者的地位等影响因素。人们之间的沟通经常并不是平等地进行,这就涉及话语权的问题,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获得了沟通中的主动地位。国与国之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发展状态不同,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会出现不平等的话语地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媒体是话语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话语权的集中体现。话语所体现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的“软实力”。由于互联网技术兴起并兴盛于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而英语又是主要世界性工作语言,这些强化了信息发布的西方中心地位,便利其左右国际舆论的走向。目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中国在许多方面的话语权正在增强,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我们在话语权上的落差还较大,尚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根基之上的强势话语与根深蒂固的西方话语相抗衡的能力。
国际话语主要是通过国际媒体来表达的。其实话语权包含着对内和对外两大部分,在对内部分,每个国家在塑造本国形象和本体意识方面都可以通过对本国媒体的强大控制力而实现;而在开展对外传播国家品牌的过程中,就需要有国际媒介的话语优势。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正在通过他们所拥有的国际媒体的强势话语权,实现向其他国家的政治及文化的渗透和入侵,实现其对弱势话语权国家的控制和利用。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加速了这一进程,另一方面也瓦解着国家之间的传播边界,给一些弱势话语权的国家拓展了一定的传播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介环境的变化,变换我们的话语方式和表述风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融入国际潮流的话语表达体系中,让中国品牌响彻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