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品牌的国际化传播

第三章 中国城市品牌的国际化传播

城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而又发展中的概念。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1) 这种质的规范性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视角。经济学上的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的环境、且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2)

中国最早出现城市萌芽已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在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以后,终于在1949年建立起了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也逐步发展,数量日益增多,规模不断增大。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建制,我国大陆的城市分为四类:一是直属中央的直辖市(如北京市);二是直属省的副省级市(省会和特大城市);三是直属省的地级市(如无锡市),四是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如昆山市)。在归属上地级市归省管、县级市归地级市管。根据《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500万、300万和100万是划分城市规模的四个重要数据。根据资料整理所得的数据,2018年我国城区常住人口达到或突破100万大关的有89个城市 (3) ,而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新型城镇化成为普惠民生、改善就业的战略主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最大内需所在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是产业发展推动的人口聚集和产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新型城镇化还代表了经济结构转换、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升级。 (4) 这种升级使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有些趋同化,城市之间的竞争方式也由实体、实力上的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时代,创建城市品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每个城市都要在深入调查,广泛研究,开拓创新的基础上,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发现城市的固有特色,渲染城市的现代元素等方面,给城市明确定位,塑造品牌。今天每个城市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经营者的眼光,整合城市中方方面面的资源,把城市当做最大的产品来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为城市创造出独特的品牌资产,使城市在竞争中具备独特性优势和垄断性资源,从而在城市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所肩负的社会功能,我们把城市看着是一个产品,我们给城市这个产品进行品牌策划,目的是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强化城市的优越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而城市行政区域的功能,丝毫不能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