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熊猫外交

六、 熊猫外交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黑白体征,憨态可掬,且自带萌点,不仅俘获了万千中华儿女的心,也迷倒了一众外国人。以亚洲为中心,影响力辐射到东南亚、欧美地区,其外交能力无可匹敌,在中国就引申出一个“熊猫外交”的名词。望文生义,其实就是通过赠送、巡展或者租借熊猫来提升两国的友好关系。大熊猫亲和、友善、无国界的形象,几乎成为全球性的生态文化图腾。1936年到1945年期间,中国政府向西方国家赠送了14只熊猫。1941年,蒋介石、宋氏姐妹和国民党诸多高官正式向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捐献了一对熊猫。而熊猫正式作为国之重礼是1946年,民国政府向英国政府赠送了一只大熊猫。 (4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熊猫一度也受到冷落。1957年,中国向苏联赠送了第一只大熊猫(平平)。这也是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中国作出的自主外交选择。1965至1980年,中国相继送朝鲜5只大熊猫。最著名的“熊猫外交”成果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送给美国人民的一件隆重的国礼,就是一对四川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这两只珍稀动物的到来引起了美国民众的高度兴趣,他们为熊猫的安顿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当然,美国国家动物园最终成为玲玲和兴兴的安居之所。在1972年到1978年间,包括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等7个国家都先后获赠了中国大熊猫。20世纪80年代后,一方面国内的熊猫生态环境恶化,熊猫数量急剧减少,需要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改变,而此时的中国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支持,不少国家都在犹豫是否对中国进行投资。在当时中国领导层的决策下,“熊猫外交”成了吸引外资的手段之一。西方国家如果愿意投资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就可能以“出借”大熊猫作为回报。自此,熊猫由“友好大使”变成了“商务参赞”,开启了大熊猫“租借模式”。模式规定,无论熊猫身处哪一个国家,其所有权依然归中国所有,当地政府不但要负责熊猫的日常照料,每年还要向中国缴纳一笔租赁费用。如果熊猫在异国他乡生下熊猫宝宝,那么熊猫宝宝同样也归中国所有,在合适的时候会被带回中国饲养。这看似苛刻的租借条件,还是被许多西方国家所接受。一些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远规划,以及他们的国民对大熊猫的喜爱和熊猫带来的商业利益的考量,加之也可由此标志着自己同中国建立了良好关系,纷纷与中国政府合作。大熊猫的商业价值,很快被国内的相关部门发掘,各方面都争抢大熊猫,导致对大熊猫管理和保护的混乱失调。随后中国停止了以商业目的租借大熊猫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大熊猫海外巡展和“大熊猫合作繁殖”的方式。在海外许多国家的热情邀请下,中国先后组织了数十次“大熊猫访问团”出访各国,并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向美国短期租借一对大熊猫助阵奥运。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大熊猫在中国外交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2年12月,第一份由中国研究机构发布的涉及多国公众的中国国家形象调研报告《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发布,在海外民众最喜爱的中国元素调查中,大熊猫超越长城、故宫、中国功夫等,位列首位。 (49) 大熊猫之所以能在这次海外调查中位居第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扮演的“熊猫大使”的角色,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熊猫外交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呢?看看熊猫频道的受欢迎程度就知道了。熊猫频道隶属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主办,是中视旗下的国家网络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进行合作,以国宝大熊猫为主要载体,以大熊猫互动直播、点播、纪录片、图片等节目为主要内容,包含中英双语,集网站、社区、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新媒体集群,这也是全球唯一的大熊猫主题社区网络频道。外国网友在YouTube上传的熊猫宝宝打喷嚏的视频(来自熊猫频道)播放量达到1.5亿次之多,熊猫频道订阅者约3万名,视频最高的播放次数达到27万次。熊猫频道在Facebook上的关注量达到600万。其中,最受欢迎的内容获得了1122万次播放、13.8万次点赞。可以说,无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民众层面,熊猫外交都取得了不错的品牌传播效果。

进入新世纪,“熊猫外交”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直接的“熊猫外交”;另一种是间接的“熊猫外交”。所谓直接就是由赠送、租借转变为与海外专业动物园开展大熊猫合作研究。截至2017年10月,中国与全球12个国家的14个动物园建立了大熊猫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共有40只中国籍大熊猫生活在海外。这些生活在海外动物园的大熊猫也直接面对海外公众,从而赢得了海外公众的好感;所谓间接则是指中国政府通过推进国内保护大熊猫工作,赢得国际声誉。2016年9月4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大熊猫从“濒危”变成“易危”,同时充分肯定中国政府在动物保护上作出的努力。海外专业组织和媒体机构对此纷纷做了正面报道,肯定中国政府的贡献和努力,高度赞扬全球保护野生动物的最有效模式——“中国经验”——供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即“政府领导,迅速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和“重点保护和再造野生动物栖息地”。 (50) 实践证明,两种途径的“熊猫外交”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中国国家品牌的构建和传播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

“熊猫外交”是我国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在当前应积极深挖“熊猫文化”,继续推动“熊猫外交”,这对于中国和平形象传播与软实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化“熊猫外交”:

1. 强化熊猫亲善形象

熊猫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极为罕见,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国之瑰宝,其外形之可爱萌动全球。带着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熊猫担当着中国的亲善大使和文化使者,不断地漂洋过海,让世界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善意,激荡起超越国界的情感共鸣。中国的“熊猫文化”与“龙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将神秘、神圣、高大和充满正义感的龙作为我们的精神图腾,同时也作为向外推广的代表国家形象的动物。而龙在西方被翻译成英文“dragon”,dragon是一种怪兽,被西方人视为邪恶的象征。尤其是在西方的第一大经典《圣经》当中,龙更是被称为魔鬼或者撒旦。所以,西方对英雄的最高赞誉,称为屠龙勇士。 (51) 这就意味着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龙所代表的意涵与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代表的意涵相去甚远。而大熊猫不同,它是真实存在的动物,那奇异的黑白相间的毛色,憨态可掬的神情,看似笨拙实则敏捷的步履,让人有了天然的亲近感;它体型圆润,毛发厚实,大智若愚,生来就有一种十足的喜感,它使所有年龄段的人都缺乏抵抗力。在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其实存在着许多合作的空间,即使在“黑白”之中,也有着和合之道。

2. 淡化熊猫商业色彩

熊猫外交从“赠送模式”到“租借模式”,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这虽然有着许多的客观原因,但的确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中国是大熊猫的唯一输出国,在商业利益的引诱下,熊猫产业曾成为“创汇大户”,一方面国内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对熊猫的保护意识不够,导致熊猫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走出国门的熊猫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饮食上面不适应,还有缺乏熊猫养殖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过度的商业利用,经常出现熊猫“死亡年份不详”的记录资料。推行熊猫的“合作研究”模式,使得美国动物园成为中国大熊猫文化的海外传播中转站。合作研究可以使全世界喜爱熊猫的人士有机会参与熊猫的养护和研究之中,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特别是社交媒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熊猫,喜爱熊猫,为保护熊猫,乃至保护动物,做出更多的贡献。合作研究可以增加熊猫研究和保护的经费来源,改变熊猫的生态环境,且有利于淡化商业色彩。一些合作研究的海外动物园对大熊猫的宣传是多方位的,不仅有传统媒体的大幅报道,更有内容丰富、互动精彩专业网站,还有高素质的饲养和讲解人员。熊猫的无穷魅力不仅给这些国家和园区带来了超高的经济收益,也给他们的人民带来了暴涨的幸福指数。熊猫知识也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普及,每年有许多中小学校都会来到动物园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其中就有固定时间讲解大熊猫的习性和饲养方法等。这种教育传播模式,能够有效淡化大熊猫的商业色彩。

3. 开发熊猫衍生产品

熊猫的憨态、圆润和亲和力受到了世界人民的青睐,尤其是孩子们更是喜不自禁。为此,熊猫的周边衍生品也受到全世界范围的欢迎,并起到助推中国“熊猫外交”的作用。近年来,熊猫主题的衍生品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可以说举不胜举。在这里仅以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和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为例说明。

以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在世界范围应用甚广,最典型的有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当时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电视媒体随时出现的左手举着金牌,右手竖起大拇指,向前奔跑的大熊猫,寓意着盼望和平、友谊,盼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个福娃中的“晶晶”,其原型就是国宝大熊猫。晶晶身强力壮的身形、黑白分明的毛色、憨态可掬的形象,走到哪里都会带来欢声笑语一片,所代表的是奥运五环力黑色的一环;2017年成都国际马拉松赛的logo就是熊猫,在成都用熊猫更是天经地义,这只虎虎生风又憨态可掬的熊猫正在向终点冲刺,寓意了成都马拉松精彩胜利的内核;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吉祥物“进宝”,是一只胸口印着CIIE的字样,围着彩色围巾,手拿一片四叶草的胖乎乎的熊猫,取名为“进宝”,既有“进口博览会之宝”的含义,也是“进博”的谐音,还暗含着“招财进宝”的吉祥寓意。还有两个著名的国际组织也使用了熊猫做动物大使或LOGO:201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第一任动物大使“启启”“点点”,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历史上首对动物形象大使,同时开始全球征名,“启启”+“点点”意味着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起点、全球发展路径的新起点;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会徽(LOGO)就是一只形象动人的大熊猫,因为大熊猫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生态文化图腾,克服了所有语言上的障碍,可以作为该组织的象征。围绕这些熊猫吉祥物或LOGO所开发的衍生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不计其数,加在一起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

《功夫熊猫》是美国好莱坞派拉蒙影业以大熊猫和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无数大牌明星争先恐后为这部熊猫动画片进行配音,并出席其首映礼,阵仗之大可媲美任何好莱坞大片。2008年6月在美国上映,掀起了全球的观影热潮。随后又拍摄了《功夫熊猫2》和《功夫熊猫3》。熊猫的周边衍生品使得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于熊猫有了认知,尤其像《功夫熊猫》电影中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熊猫阿宝,让普通民众对于熊猫有着极高的好感度和认可度。

4. 提升熊猫外交价值

大熊猫是“全球明星”,注定“万众瞩目”,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同熊猫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西方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和平形象的认可。合理运用“熊猫外交”能够加强同西方社会,特别是国际组织的联系,并由此开展更多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活动。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是世界范围内对于野生动物保护最知名的国际组织,其基金会LOGO中的大熊猫表明,可爱的大熊猫已经成为全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性标志,而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也是该基金会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印有“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字样的募捐箱经常出现在欧美的许多机场中,一些旅客会向其中投放一些零钱,以资助世界范围的动物保护活动。这种活动的影响力非常大,其大熊猫形象的LOGO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可以同该基金会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开展更加积极主动的“熊猫外交”,可以联合在海外国家组织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熊猫主题活动,如介绍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普及大熊猫生态保护和养护知识,展示中国在大熊猫科技方面的成果,呼吁更多民众关注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等,不断提升“熊猫外交”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促进中国和平形象在海外的认知度。

5. 创设熊猫国际议题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熊猫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2019年底,一条9岁中国女孩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英文演讲的视频引爆中文网络,一夜之间,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央媒集体转发报道。这个中国女孩黎子琳当时刚满9岁,2019年12月7日,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CEEC)举办的主题为“青年的力量,青年的责任”的中国角边会上发表纯英文演讲。她演讲的主题是“Stand with Panda, Let's unit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与大熊猫站在一起,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流畅而优雅的英语,向在场观众讲述着大熊猫作为“中国国宝”却因全球气候变暖所经受的困境,向大家倡议从身边做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一起行动起来阻止全球变暖的趋势。现场观众纷纷被黎子琳所特有的中国少年的质朴与真诚所感染,积极响应黎子琳的倡议。 (52) 黎子琳的演讲上热搜,受到国内外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如此年龄的中国青少年站在联合国这样世界顶级演讲台的现象并不多见;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来自大熊猫故乡成都的小女孩以大熊猫保护为切入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了黎子琳全英文演讲的视频,并评论“保护熊猫,(就是)保护地球”,发布不到1小时,该条微博阅读量已达263万,视频被分享观看381万次,得到广大网友们的热情回应。 (53) 黎子琳演讲的核心就是人民日报官微的评论,从中可以看出熊猫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2017年10月27日,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期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发起将10月27日这一天作为“国际熊猫日”。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使得中国大熊猫更加国际化了,其实也使熊猫成为地球其他物种的“代言人”,WWF就是倡议国内外社会各界要像关爱大熊猫一样,关注和支持其他物种及自然保护工作。在2019年10月27日的第三届国际熊猫日,WWF成立了大熊猫友好型企业联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WWF还在成都联合举办了“大熊猫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学术论坛”。论坛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生计绿色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企业和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等议题作出探讨。 (54) 论坛的内容我们不在此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全球的“熊猫热”还在升温,国内开设有熊猫专业网站、有微博、有公众号,还开设了“熊猫频道”(iPanda)。美国多数动物园“熊猫馆”都开辟宣传展区,图文并茂介绍“熊猫外交”的历史,非常具有吸引力;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仍陈列着1972年尼克松带回中国国礼大熊猫时的箱笼;海外几乎所有动物园的“熊猫馆”都会在每只大熊猫的出生、首次亮相、百日、生日、产崽、返回中国等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策划一系列的宣传,并在当地的社交媒体上发布实时动态,间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