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现代传播》杂志在2017年第8期上发表了我撰写的《新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思考》一文,文章随后被《社会科学文摘》在2018年第2期转载。这是我主持研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新传播时代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恰逢2017年5月国务院设立了第一个“中国品牌日”,并提倡讲好品牌故事,在此影响下,全社会对品牌的关注度大增,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的课题也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

对于品牌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研究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期,大规模排浪式模仿型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升级的步伐在进一步加快。因此,中国的品牌需求大幅上升,对品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制造遍布海外,中国产品也需要品牌的支撑来获得长远的发展。

生逢中国品牌的黄金时代,何其有幸。

然而,当我们关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时,有些问题不能忽视。Interbrand是著名的国际品牌咨询机构,每年均会发布“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这是全球三大权威品牌排行榜之一。在Interbrand的研究中,历年上榜的中国品牌只有华为和联想两家,中国实力强大的央企和互联网品牌均未上过这个榜单。这并不是Interbrand的“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有所偏颇,而是这个榜单着重于跨国品牌的考察。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中国品牌虽然优秀,但在跨国布局、国际传播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正是这个现状,引发了我对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的兴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切实地描述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的现实,找到症结,打开上升的空间。哪怕是对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有一点点启示,我也是非常高兴的。

本书是基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新传播时代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和新传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书的出版过程,得到了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另外,张旭、蒋云飞、王静、曹流芳等四位同志帮助搜集了详实的资料与案例,并参与了初稿的写作。在此,对有关单位和部门,对以上参与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

陈正辉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