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牌塑造缺乏清晰定位
定位理论,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 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里斯和特劳特认为,定位要从一个产品开始,那产品可能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确保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一个真有价值的地位。 (75) 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的状况下,实施城市品牌的国际化塑造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即发现城市的核心价值,并使其进入预期客户的心智里。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品牌的塑造中花样百出:
1. 不切实际的超前定位。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区位、基础、经济、教育、人才、文化,等等,有些是天然资源,有些是后天的努力。城市品牌形象的策划要据此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个过程是很专业,也很复杂的。在当前城市品牌国际化的大潮中,很多城市不甘落后,一定要赶上这股潮流。于是,很多主管领导及相关成员开始了拍脑袋和贪大求洋的做法,一味向大城市和外国名城学习,做出的城市品牌定位过于超前,结果“欲速则不达”,甚至丧失发展机会。有的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不切实际,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例如,2005年,全国竟有183个城市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多个城市提出要建中心商务区。根据专业国际机构每年公布的数据,每年中国也就只有一两个城市可以纳入此范畴,其他的多个城市,为自己做出这样的定位,显然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 (76)
2. 没有主意的摇摆定位。城市品牌定位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但由于很多主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对这项工作的科学性缺乏认识,因而也存在较大的争论,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的主观意志就显得很重要,常常能一锤定音。可是城市领导的更替,可能导致对城市原有的品牌定位就不那么准确了。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可能还丧失了发展的机会。当然,政府有时想在城市定位中注入更多的信息,只是好的想法未必有好的效果,城市定位需要有动态的把握,需要有适时的调整,但基本面不能大变,应该在既定的战略规划下做些微调,否则就会失去定位的意义。
3. 缺乏核心的简单定位。每一座城市的存在都有她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可能就涉及城市的核心价值。因为我们生活其中已经习惯了,不再去思考什么理由;因为城市的功能太多了,也无心探究什么核心。尤其在今天,小城都变大了,旧城都变新了,千城一面:一样的建筑、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广场、一样的绿化,当然还有一样的车、一样的人,看来看去看不出个性。既然如此,人云亦云。城市要进行品牌化建设,还瞄准着国际化目标,那就看看人家咋说。在我国各类的大中小城市,其城市品牌定位却大有趋同之势。我们看到最多的描述:某某城市是某某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确实没问题,可是在中国这样的城市有几百座。还有很多城市将其品牌定位于“世界休闲之都”“世界浪漫之都”等,缺乏实质性依据。当然,还有一些城市将品牌定位与产业发展的定位相混淆,城市品牌定位过于强调经济、环境等硬实力,缺乏国际元素和国际视野,缺乏能够综合地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和独特城市文化形象的品牌定位,缺乏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