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援助计划

四、 对外援助计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外援助的传统,孟子在与齐宣王谈论与邻国交往的道义时曾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40)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对外援助是必不可少的交流手段,有大国向小国、强国向弱国的援助,更有突发事件中的人道主义援助,当然也有主体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目的实施的援助行为。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对外援助。

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位置。大国就有大国的担当和责任,大国就应该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各种公共外交场合提到“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所谓共同体就是要团结互助,共谋发展。在国际上,大国就应该帮助一些弱小的国家,促进其发展;在遭遇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全球公共危机事件时,大国就应该勇于担当,走在抗灾减灾,抵御危机灾害的前列。这些年来,中国通过对他国开展的援助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国家品牌形象。中国一向遵循的是不结盟、不称霸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一贯坚持的是合作互利、包容共享的对外交往原则,“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交往理念,“亲、诚、惠、容”的交往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略,依托了中国几千年“和谐”“宽容”的价值理念,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股清流,为国际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出路,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优秀品牌形象,针对各国的援助计划就是共建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充分体现。

中国的对外援助,在广义上讲包括经济援助、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在人才培养和安全治理等领域的援助等,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重要部分。半个世纪的中非关系发展史表明,基于真诚相待、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对非洲提供援助是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发展的助力,维系中非友谊的重要纽带。1958年底,中国与非洲国家陆续建交,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始于建交前几个月开始的援助中小型工业项目和农场。自此以后,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一直延续至今,所援助的项目和资金难以计数。我们一次次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为非洲国家无偿援建了上百所医院,实施“非洲人才计划”,提供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还有农业援助项目,贷款援助项目……我们的付出不会白费,友谊是双方共有的。就说当年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中,总共76张赞同票中,就有26张来自非洲国家;在汶川地震时,赤道几内亚这个只有200万人口的小国,就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了100万欧元; (41) 我们在援建非洲的铁路、公路过程中,需要非洲的矿藏资源,需要制造各种设备,再用这些设备援助非洲,这也缓解我们中国的钢铁产能,缓解了我们的水泥产能,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生产。

200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谋求共同发展,在中非双方共同倡议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形成了集体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其宗旨就是倡导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使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深化,双方在经济技术、贸易、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2006年,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我国提出在3年内为非洲培养1.5万名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为非洲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2014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承诺,将为其免费培训20万名技术人才,免费提供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42) 以上这些,是中国援助非洲项目的一部分,也是中非合作的丰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工业、医疗设备落后,药品短缺,医疗人员的教育及技术水平低下,综合国力不强,卫生条件差,贫富悬殊等,以致医疗状况都不太理想。卫生环境是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对象,卫生治理不是直接建造医院,为非洲人民治病,而是改造非洲的卫生环境,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繁杂的工作,中国通过医疗援助方式对非洲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在非洲国家产生了良好的口碑,这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的治理。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完美呈现。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对外教育援助是与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相结合的,中国会在区域合作框架之下,利用区域论坛作为交流平台,与合作区域内各国进行群体式磋商,深入了解各区域不同发展需求,针对性提出一揽子援助措施。 (4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提高,逐渐成为国际援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新兴援助国。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我国的国际化步伐逐渐加快,我国对外教育援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援助的规模和力度迅速增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框架内,我国领导人多次承诺加强对外教育援助。2013年,中国向东盟国家承诺在未来的3—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向拉美国家承诺在未来5年内,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以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并于2015年启动“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2015年,中国向亚非国家承诺在未来的5年内,将向其免费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2017年,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向“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承诺,将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44)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民心相通”被我国提上了战略的高度,而对外教育援助是打通心与心的隔阂,消弭人与人的距离的重要方式。“民心相通”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方式的人文交流,而对外教育援助是重要的人文交流方式,有助于改善援助国的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中国的国家形象在不断的对外援助中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