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城市品牌总体发展特征

一、 国内城市品牌总体发展特征

城市品牌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寻找出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精心的策划,展现出城市的核心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商业竞争无处不在,城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座城市要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向这座城市居民和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一个城市存在的理由,以及这个城市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的最大利益,这就是城市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一般社会成员而言则包含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对投资者来说则意味着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许多城市在其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 创新元素不断提升

2017年以来,各地“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品牌与城市品牌的相互激荡、相互促进的趋势进一步深化。各地纷纷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双创”的政策,致力于改善和提升本地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并将探索和打造城市“双创”升级版的工作,深深切入到城市品牌的建设之中。其中,有两个发展趋势可圈可点:

一是打造城市双创子品牌,为城市品牌助威。比如成都“菁蓉汇”就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案例。“菁蓉汇”不仅是一个创新创业空间载体,更是成都创新创业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作为《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的重要内容之一,“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已成为成都创新创业的代名词。在过去三年半时间里已累计举办620余场系列活动,带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5500余场,约有68余万人参与。活动主题聚焦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活动覆盖成都本地各区县主要的“双创”载体,还先后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双创重点城市,甚至走进硅谷、首尔、特拉维夫、莫斯科、柏林等国际创新中心。 (26) “菁蓉汇”所取得的“双创”绩效及其势若燎原的系列活动,使她赢得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的全国“双创”引擎的口碑。作为成都特色的创新创业品牌,“菁蓉汇”给成都城市品牌平添了更多活力和风采。

二是以创新城市的功能与发展目标定位,引领和带动“双创”的发展。比如“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新发展定位,在“双创”生态体系特别是制度创新方面大胆探索,成效卓著。特别是杭州结合自身的互联网优势所建立的“活动券、服务券、创新券、云创券”等“双创”公共服务制度,大大提升了其创业创新环境的杭州特色与杭州品质。通过持续不断地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的特色与优势,杭州赢得“创新创业新天堂”的美誉。

(二) 精细化管理收效明显

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精细化,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颜值,在推进城市营销、建立城市品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以来,如何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成为政府和市民共同热议的话题。各地纷纷推出城市精细化管理考评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传统刚性和行政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正逐步让位于更多参与、更多协商的弹性治理模式。与此同时,城市建设的精细化也亮点纷呈,如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厕所革命等等。截至2018年10月,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城市双修”试点,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大大改进了城市面貌,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18年,我国在建的海绵城市有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南宁、重庆、遂宁、常德、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等。海绵城市在依托多种技术和设计思路,在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同时,还能显著提升城市的设计品位、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厕所革命更是有效改进了人居环境,也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可以说,城市管理和建设精细化的努力,是城市建设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城市品牌的品质之所在。同时,通过城市管理建设精细化发展还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业,使得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又一新动能。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的城市化改造和城市建设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道路,现有的城市管理、城市设计和城市功能品质距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城市管理和建设精细化的努力,无不意味着是对城市品牌的点滴建设和累积,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加拿大城市金斯顿市为例,该市从2001年开始设计水敏性城市,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项目,通过打造海绵城市,金斯顿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些项目如今也已经成为该城市闪亮的城市名片。相信我国城市所做的一切精细化追求和努力,未来也将转化为城市引以为傲的品质和优势。

(三)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受到了各界高度重视。到2018年3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标志着促进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对于实施“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关于文旅融合的社会投资总量也不断飙升。2017年,我国旅游直接投资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到2018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已组建了100多个大型文旅集团,各类文旅产业基金也超过100余家,规模上百亿的已经超过十几家,而且这一发展势头仍在持续和高涨,文旅融合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也在进一步凸显。

首先,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文化为旅游乃至地区品牌注入了灵魂,旅游则成为文化发展和弘扬的手段和载体,极大丰富了城市品牌的内涵,拓展了城市品牌的疆域,使得城市品牌进一步成为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抓手。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文化被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城市命运被改写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次,文旅融合发展也为地方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契机和动力。文旅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带动性极强的产业。通过融合各类资源和新技术,实现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进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和提升地区产业结构。比如河南洛阳就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优势,融合其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将旅游业作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越做越强。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该区新技术的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最终成功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四) 绿色宜居渐成主流

绿色发展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城市发展不再过度追求GDP的发展,而是更加重视生态和人本的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2017年底,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绿色发展指数排名 (27) ,这意味着绿色发展不仅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发展潮流,同时“绿色”也成为提升地区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绿色发展的潮流下,宜居城市建设的热潮开始兴起。比如成都提出了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城市愿景,引发舆论关注。成都着力探索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努力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致力于开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代表我国城市宜居建设的一个重要宣示。

此外,宜居城市建设不仅增加了市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比如陕西西咸新区围绕打造“品质西咸”的目标,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努力,绿色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突出。2019年5月,西咸新区将出台《宜居环境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对宜居建设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和规划。随着生态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西咸新区的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城市形象也大幅改善,同时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各类高新技术、新能源和第三产业项目纷至沓来,大大推动了西咸新区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品牌发展。

(五) 数字要素异军突起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的发展,打造“网红城市”也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手段。继2016年“网红元年”以来,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中国网红粉丝总人数不断增长,网红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与网红经济相伴而生的“网红城市”也开始纷纷登场,而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迅速升温。特别是短视频迅速让西安、重庆等一批网红城市脱颖而出,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吸引力的提升。2017年底,一条网友拍摄的15秒抖音短视频通过西安的摔碗酒使得这个千年古都顿成网红。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量西安原住民和外地游客加入“抖友”大军,拍摄西安的风景名胜、特色民俗、风味小吃,西安因此多了一个新的称号——“抖音之城”,带动西安的旅游收入大幅飙升。重庆也是较具代表性的一个“网红城市”,2018年五一小长假旅游热门景点排名中,因网络走红的重庆洪岩洞排名第二,仅次于故宫,令人侧目。

此外,借助互联网传导迅速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不少三四五线城市也得益于短视频等网络营销,收到了较好的营销效果。大量案例表明,在流量争战白热化的今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成为城市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当然,这种一窝蜂式的“网红城市”竞逐大潮也引发了很多批评和争议,内容涉及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精准化、营销效益以及城市品牌价值的公共性等诸多议题,值得城市管理者慎思,不断改进城市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