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事件:展现爱国的深沉情感
当影片内容进入到宏大的历史题材中,也许会因追求面面俱到而出现内容空洞的问题,但在宏大的故事中加入细节情节点,可以使主旨和内容在力度上更为匹配,使整个影片故事更加饱满。
“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表现在解读时可以以点看面、以小见大,并能欣赏到影像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觉变化。更关键的是创作者可利用细节的审美功能,为欣赏者提供更多的愉悦、更多的宣泄、更多的想象和思考,可留给欣赏者一个解读的空间。”[4]
在《1921》中,细节点的加入展现出更加真实化、生活化的建党过程,观众可运用细节去解读早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巨大困难,感受他们的豪情壮志。关于早期共产党人筹备召开中共一大的故事,观众或多或少都对其有所了解,但建党前期所面临的困难却很少有人知晓全貌。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着重描绘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前期筹备工作,在遥远的历史背景中加入细节情节点,刻画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共产党人形象。
作为《新青年》杂志主力军的李达先生,在早期共产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他得知印刷杂志的经费不足时选择多翻译两本书籍来补足经费所差,由此可见早期共产党人面临的经费困境。当李达匆忙奔向印刷厂,只为将翻译文本中的“百姓”改为“人民。”面对众人不解,他却说两词意思相近但代表的意义不同,可见共产党人早已把人民装入心中。“为了使共同体中的成员能够认为统治者的指挥地位是具有合法性的,那么就需要这种地位明确地表现出它所具有的共同福祉的活力。”[5]影片通过早期共产党人的代表李达为宣传思想和为大多数人谋求生活福祉的叙述,成功地实现了观众对于党的认同,这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除此之外,作为一对革命伉俪,李达的妻子王会悟也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很多。在五湖四海的代表们将要齐聚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的前期,王会悟多方奔走,为他们选择安全的开会地点,决定在女子学校开会后却因害怕说谎明显而导致事情败落,为此她努力练习说话技巧,最终成功“逃过”负责人的怀疑。王会悟在革命中的默默付出是她对新婚丈夫的支持,是她对中国革命事业成功的渴望。导演从早期共产党人的家属方面入手,通过练习话术这一小事来表现革命事业的危险,也表现出革命家属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支持。
以小见大这一手法被导演运用得淋漓尽致。导演在讲述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的前期准备中,没有直接让各个共产党人讲述早期的斗争经历,而是从小处着手,通过讲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反映时代背景,表现共产党人的不易,实现了个人与国家、政治与情感的耦合。
“真正的大片,必须到历史、民族、社会中去寻找和最广大的人群休戚与共、同呼吸共命运的力量。”[6]本部影片中虽然描绘了如学生群体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游行示威的群像场景,但其仅仅代表先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独立的渴望;而加入非革命人士为顺利召开中共一大所付出的行动,更可显现广大人民群众与早期共产党人共同的理想愿望。
相比起一味地运用伟人视角去营造历史事件的恢宏场面,个体日常生活的视角会给观众带来不同于伟大人物视角的特殊感受。虽然导演在影片中也加入了早期共产党人的视角,但家属视角的加入更加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表达,通过还原平凡个体在历史事件中的参与过程,在个体记忆和国家命运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
众所周知,在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难以对多个人物形象进行直接刻画,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导演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成功地表现出他们为建党而做出的努力、为反抗压迫势力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见,细节情节点的加入使这部电影在叙事上获得了成功。
图3 电影《1921》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