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空间承载新时代话语立场
“电影制作者营造某种叙事空间,目的是要以之表达其对脚本故事发生和人物性格与命运形成的空间的理解,代表着他个性的价值观念和艺术意识。”电影的叙事空间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叙事进程中的地理空间、历史空间、文化空间以及在空间范围内活动的角色与其行动。因此,选择何种叙事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制作者期冀传达的话语立场。文艺要能够“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文艺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真正的革命文艺作品是可以经得起时间与人民的检验,并且得到人民的认可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他也提出新的希冀“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点就到家》摒弃了一些商业电影对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疏离;对精致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虚妄迷恋,做到了坚定人民立场,书写新时代新的中国故事,承担起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历史使命。
《中国合伙人》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于2013年公映,讲述了三个青年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创业故事。《一点就到家》由陈可辛团队的剪辑师许宏宇导演,张冀编剧。同样的团队历隔七年的两部作品的变化也映衬着时代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叙事空间方面:同样是创业故事,比起《中国合伙人》中以美国和北京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作为重要空间意象,《一点就到家》将主要空间构置于偏远的黄路村,并与发达地区作了明显的二元对立。其次体现在叙事角色方面:成东青的三人团队的主要需求是“成功”,而这种成功是与金钱地位紧密相连的。而在彭秀兵的三人创业故事里却多包含了一份精神需求。三人人生的失意,更多的是精神世界面临的困境。最后体现在叙事情节方面:《中国合伙人》围绕创业团队的成败展开,而《一点就到家》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了乡愁、扶贫等更为丰富的元素。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重大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点就到家》在叙事空间的话语立场上做了新的突破,更真切地表达了新时代人民的活力姿态,更专注于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准扶贫、返乡创业、绿色环保等时代话题也在诸如《一点就到家》等优秀影片中有了更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