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寓言:“人”的救赎与群体的无措
“寓言是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1]在影片《百鸟朝凤》里,从土庄到水庄,导演都以极其写意的全景来展示水庄。而水土作为五行中的元素,在命名上也体现着中国人对传统儒道文化的认同。在这片传统伦理早已成为集体记忆的土地上,社会发展从土地辐射到每一个个体,而个体编织的美好寓言却在时代寓言下苍白无力。
该片运用了诸多意象来隐喻在时代迅猛发展下个人的状态。影片的开头,天鸣在父亲的威严下前去学艺,途中遇到一群绵羊。羊作为弱势群体寓意其待宰的命运,对应着影片里尚处于懵懂无知阶段的天鸣。在这类语境中,这份“待宰”更多的是天鸣对于唢呐的迷茫与今后的无措,而纸盒香烟的进入让烟斗的存在有了一丝危机。在这场传统与现代撕裂的唢呐无声战场里,焦三爷才更像是一位无望的守望者。他抽着一杆老烟,拒绝游本盛讨人情的纸盒香烟,赫然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救赎者,用唢呐捍卫着传统伦理道德在这个古朴村庄所形成的集体记忆。然而,焦三爷个人的坚守却难以抵御金钱本位的涌进。西方乐器代表的西方思想的冲击,也使唢呐的地位一度跌落神坛,蓝玉的放弃与《百鸟朝凤》成为人们乞讨的手艺,诸如此类都让这份“救赎”显得苍白无力。
影片还有一个段落是焦师傅教天鸣聆听鸟鸣。从段落可知鸟鸣之声是婉转动听之声,这其实对应着现实中作为喜乐的《百鸟朝凤》。电影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可以重写或者虚构事物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效。现实里的《百鸟朝凤》起初在民间流传,其存在与地位并不为人广知,影片里的《百鸟朝凤》写意化地作为中国传统优秀代表之一,转而成了一曲悲歌,成为生命之奏鸣。这份隐喻也像是导演的一次选择,他重新定义了影片中《百鸟朝凤》代表品德的至高地位,让新旧事物的对抗与盛衰唤起人们早期的文化认同,这是来自电影人的救赎。在影片中,焦三爷语重心长地对天鸣讲,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这也是导演借焦三爷之口道出作为电影人的信念所在。
原著中天鸣学习不好、逃课,游本盛并未责怪他。游本盛作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者,带着儿子叩响了拜师学艺的门。他也是典型的望子成龙的一辈人,把未完成的梦寄托给儿子,并隐瞒其年龄,为将来游家班的兴起而展望未来。时代的发展却一点点推翻了他内心的坚守,他在时代浪潮里是被背叛,被抛弃了。虽然游本盛的镜头不算多,但他代表社会变革里无所适从的一类人,深刻表现出现代浪潮下社会的阵痛。而游天鸣起初的拜师学艺只是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直至社会发展之初蓝玉的放弃,唢呐的陨落,依旧是自小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支撑着他不被现代浪潮给席卷。游天鸣更像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探知者”:他们这类人在社会现状中逐渐认清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影片的结尾处,游天鸣在师父焦三爷坟前奏响一曲悲凉的《百鸟朝凤》,这首丧歌更像是对手艺人坚守的缅怀与歌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