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递进式结构的连贯叙事
口述历史有佐证历史真实性、增强历史趣味性等多种特点,但同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最明显的局限性在于口述的碎片性。由于被采访者思考模式并不相同,采访的时间地点也有差异,导演拍摄的口述历史素材便会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碎片化。导演为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给观众,便需使用叙事手法将碎片素材变得连贯,易于理解。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手法分为三种: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悬念叙事结构、多线并行叙事结构。
“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又称为逐层递进式,顾名思义,它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或人们日常的思维逻辑为内容顺序的安排依据。纪录片中的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大体分为逻辑递进与时空递进。基于逻辑的阶梯递进结构是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来展开故事的叙述。”[5]
影片《九零后》中使用阶梯递进式的时空递进叙事结构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将16位西南联大学子的个人记忆串联起来,重新构建观众对于战争的历史记忆。
《九零后》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影片分为抗日战争爆发、步行前往昆明求学、西南联大学习、学生投笔从戎、学成兴国五个阶段。导演将16位西南联大学子口述的故事按照时间和情感顺序进行分类并进行阶梯式排列,观众随着故事主人公一同走过尘封的历史。影片中,导演使用许渊冲等人的口述同期声和动画手书进行配合,展现西南联大学子步行前往昆明的途中故事。在步行途中,有的学生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对沿途居民进行采访,收集各个区域的地方风俗;有的学生被途中村落里的水车吸引,开始研究运水灌溉的水车动力结构。通过口述者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叙述,观众仿佛跟随着西南联大学子一同跋山涉水前往昆明,书上的伟人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同学,个人形象逐渐清晰,自己“亲历”的历史也脱离刻板印象而跃然纸上。
图2 电影《九零后》中学生前往昆明途中情景
在影片的最后两个阶段,日军侵入缅甸,学子们投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穆旦在丛林独自生存三十天、翻译官壮烈牺牲等故事随着口述者的叙述缓缓揭开。由于前面两个阶段的故事已经将历史的框架构建完成,亲历者的情感在讲述中传递给观众,西南联大学子坚毅果敢、心怀民族大义的形象深入人心。导演通过阶梯递进式叙事结构将观众的情绪进行不断累积,在最后的阶段随着心中的家国情怀一并宣泄出来。此时,观众对于此段历史的民族记忆构建完成。
阶梯递进式叙事将口述历史分为不同阶段,层层递进,以个人故事见国家大义,用动人的故事将人们的爱国民族情怀牵引出来,在历史之上建构人民的民族认同感,重构群体民族记忆。
纪录片的本质是记录真实,而历史便是真实,两者在本质上便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集体记忆是人类历史词典中的活性索引,它能够给人类的历史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与路径,使人们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6]而口述历史纪录片便是通过记录亲历者的话语,构建民族集体记忆,回顾过去的历史,珍视现在的时光,并由此启发现在的观众思考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信息量庞大、变换迅速的现代社会,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利用好电影记录的本质属性之一,记录国家发展所需的事物,关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这是历史的需求,也是民族的需求。它在大众的身上种下民族情怀的种子,等待奋斗的汗水将其浇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