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塑造丰富深刻的人物形象
音乐在电影作品中就像表情,它在影片中的作用不仅是渲染影片的气氛,加强戏剧性,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影片《无问西东》之所以带给了观众视听上的舒适感,是因为与画面相匹配的音乐更好地塑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张果果面对提案时的内心纠结,虽无台词,但运用了低沉的钢琴曲,易使观众共情;陈鹏在药房等王敏佳下班时,像流水一般清澈的乐曲结合温馨的画面使观众十分容易看出两人间的情感之深……音乐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使演员的表演更饱满有力,也给了观众自主探索的空间。
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是首次在《无问西东》中运用到的经典音乐曲目。影片中陈鹏就着微弱的灯光给王敏佳刻木花,这时音乐响起,下一个镜头承接的是李想在王敏佳面前向院长递上亲手写下的血书,志愿到祖国边疆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两个不同空间的镜头随着这首大提琴曲来回穿插。著名的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曾被贵族们要求用两根琴弦演奏一首关于恋爱的乐曲,他用E弦代表女子对爱情强烈的渴望,用G弦代表男子热烈的回应。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应该与帕格尼尼相同。对于陈鹏,内心是对王敏佳纯粹的爱,而在李想面前,爱情并不是排在第一顺位的。此片段将李想和陈鹏感情的态度做出了区分,暗示了影片后面故事的发展:王敏佳在人生最低谷时是陈鹏一直陪在她身边。
王敏佳、李想、陈鹏三人之间的纠葛,实际是两个群体的碰撞。一边是以李想为代表的理想抱负、家国情怀;另一边是以陈鹏为代表的年少爱恋。王敏佳在人生旅途中走到了岔路口,三人合奏出一首复杂的陈情曲,就像音乐中G弦和E弦的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器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远超人声,既静谧又宏大,使人内心汹涌澎湃,引起无限遐想。一曲咏叹娓娓道来,充满诗意,撩动心弦的美带着影片人物的情绪直击观众心扉。音乐与这部分故事中温暖的影调相结合,悠扬又华丽,使整个故事仿佛沐浴在圣辉中,使三位主角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体现影片对诗性的追求。
图1 电影《无问西东》陈鹏雕刻木花
巴赫的音乐向来以庄重、典雅、深邃、平静而著名,《G弦上的咏叹调》在此基础上营造出了怀旧的氛围,充斥着诗意的旋律美,与画面相辅相成。在那个时代,作为清华学子的陈鹏勇敢追爱,与流言蜚语做抗争,在嘈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寻求一份纯粹的安宁的同时,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到偏远的边疆奋斗。在自我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不忘初心,也要勇敢前行,他在逆境中寻求与之对抗的力量,诠释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揭示了伟大的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