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十八洞村》的“诗”与“力”美学呈现
赵泽文
西南大学2020级本科生
【摘 要】电影《十八洞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沉浸式聚焦“精准扶贫”理念首倡地湖南省“十八洞村”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心理蜕变历程,实现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向再现。影片彰显了“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影像传奇叙事”主流范式的承续表征与守正创新,在意象与意境的交织间形塑着影像诗意场域,张力与应力共同作用于影片情节结构,融汇时代精神的价值表达,堪称新时代精准扶贫题材电影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良心主义;影像传奇叙事;诗意场域;情节结构;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
建党百年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电影人踔厉奋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进程中书写山乡生动实践,以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主旋律影像呈现了新世纪的山乡巨变,努力构建起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电影的镜语体系。
由苗月担任编剧、导演,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十八洞村》以“精准扶贫”理念首倡地湖南省十八洞村的真实案例为原型载体,微观沉浸式聚焦贫困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心理蜕变历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精准扶贫工作队“造血式”的启发帮助下,带领“杨家班”立志、立身、立行脱贫攻坚的故事。影片致力于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双向再现,克服主旋律乡村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创作困境,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堪称新时代精准扶贫题材电影的“精品力作。”
本文架构在西南大学虞吉教授总结提出的“良心主义—影像传奇叙事”的“观念—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上,围绕其“诗歌音乐形式的原则”和“关于情节的结构原则”,双向维度浅析电影《十八洞村》关于“诗”与“力”的美学呈现,并讨论该片在此“主流范式”基础上守正创新的文本体现。
图1 电影《十八洞村》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