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节奏与外在结构交相辉映

二、内在节奏与外在结构交相辉映

时间结构内容。影片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来结构故事,再根据节气时间的长短搭建不同时长的故事内容。“立春”时分用了6分钟来开篇,在“立春”阶段,三位主线人物纷纷出场,带出各自不同的身份特征。“惊蛰”持续6分30秒,介绍人物的动机,为接下来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谷雨”7分钟,“小满”4分钟。“夏至”较长,持续12分钟,讲述张自恩拉投资,杜深忠买琵琶,村民去查张自恩的账本,伯母劝磊磊去认妈妈,磊磊批评爸爸和人打架。“大暑”时节,张自恩调节村民纠纷,小梅订婚、杜深忠妻子得知杜深忠虚瞒琵琶价格后,两人吵架。总体来看,本片是通过故事内容的多少来配合一年二十四节气时间的长短,张弛有度。

内容演绎节奏。节奏是影片的“心电图”,影片的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影片中主人公真实的生活节奏,创作者的拍摄周期。短周期拍摄的影像短而密集,往往能够如实复写出一整天的事件,线性的时间与连贯的空间使得影像更具真实感,而长周期拍摄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时空的连贯性,但与之而来的是一种时空流逝的独特影像质感。[6]焦波团队在杓峪村驻扎373天,从2012年的立春拍到2013年的立春,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村里的村民们在一年的时间跨度里发生的许多事:杜深忠从年初的拉二胡心不在焉,到买了自己喜爱的琵琶,女儿出嫁了;外出务工的工人年纪轻轻意外去世;磊磊在年初对爸爸不满,到年底和爸爸和解,并且终于和妈妈见面时泣不成声。村子在张自恩的带领下,修了新的马路和文化广场,和村民的矛盾也在年底化解。这些事件发展的节奏带有时间流逝的历史质感。村民们在这一年中真实的生活和创作者拍摄的时间跨度塑造了影片的内在节奏。外在节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影片内容的结构组织方式以及后期剪辑的节奏。影片整体上是按照线性的时间展开结构内容,多线交叉叙事。在剪辑上舒缓有度,张光地查张自恩的账本,二人剑拔弩张之际,转到了杜深忠安静舒缓地弹琵琶;从村民打架转到小梅定亲;丰收季节喇叭里欢快的凤凰传奇的音乐配上各家各户卖苹果时的快剪,转到苹果摘下来却没有商家来买的沉重气氛,杜深忠无奈的背影;杜滨才那首《父亲》让在场的村民都很感动,接着就转到杜深忠妻子的“献丑了”,哭笑有度。

空镜不空。有些独立纪录片会采用隐喻象征的镜头,这类镜头大多是空镜。但本片在使用空镜上很谨慎,空镜不多,但都与故事情节发展联系紧密,展现乡村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氛围。空镜在本片中主要用来展示时间、空间和气候的变化,偏向写实。用带有节气特征的空镜头转场,交代时间的流动。片尾镜头缓缓拉开,出现杓峪村全貌,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展现历史的质感,渲染气氛,给观众留下耐人寻味的思考空间。

音乐的慎用。为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片中音乐的使用都很谨慎。全片出现音乐的地方都是喇叭里的音乐,另外杜深忠的琵琶二胡的音乐也是点缀。除了片尾的沂蒙山小调是后期配乐外,片中没有用其他无声源的背景音乐来带动节奏,渲染情感,全都是很纪实的同期音、环境音。

总体来说,全片是通过叙事内容的内在节奏、空镜的点缀以及三条叙事线的交叉剪辑的外在结构相互配合,共同营造一个张弛有力、舒缓有度的观感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