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山事业

一、移山事业

《列子·汤问》记载:“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1]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愚公为了出行便利,于是想移走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在人与自然的对峙中,彰显人的力量。电影《安家》的故事看似与愚公移山不同,讲的不是移山而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是人主动离开故乡而非改变故乡的故事,然而,其精神却与愚公一脉相承。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安家》主角赵卫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视为新时代的“移山事业。”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这项工程关乎上千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第四条明确提出,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安家》中的累马寨正是一个既贫困又不安全的村庄,因此,搬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土地贫瘠。累马寨的土壤不够肥沃,土里长出的庄稼和菜苗都不够肥壮,这让在土里刨食的农民难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其次是用水难。村民的生活用水要从凤凰岭的小水洼拉到村里,不仅路途遥远,水质还无法保证。再次是交通不便,“累马寨”这个名字似乎已暗示了这点。更紧迫的是,累马寨还面临着地质灾害的威胁,村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离累马寨不远处的青龙村已被泥石流、山体滑坡吞没,这一细节体现了累马寨潜在的危机。

累马寨的情况已经威胁到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易地搬迁势在必行。然而,百姓安土重迁,有根深蒂固的落叶归根意识和家园情怀,易地搬迁意味着远离故土、另谋出路,这让他们在情感上难以轻易接受。况且,远离故乡之后如何,累马寨村民不得而知,于是难免有对未知世界的担忧、害怕,他们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因此,易地扶贫搬迁本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好事,实施起来却万般艰难,堪比愚公的“移山事业。”在赵卫国之前,已有不同干部三番五次接手此项任务,然而皆无功而返,于此可见此事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