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詹庆生.《长津湖》:战争巨制的全景叙事与共同体想象[J].电影艺术,2021(05):61-64.

[2]阿莱达·阿斯曼,王蜜.重塑记忆: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建构过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2):6-14.

[3]中国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2.

[4]刘永宁.消解电影原罪的叙事策略:视觉禁忌的诗性表达——兼论中国电影学派的影像伦理表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3):91-95.

[5]江凌,傅晓敏.中美战争题材电影文本的文化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33(06):25-38.

[6]袁智忠,田鹏.影像语言的伦理性[J].电影艺术,2021(01):92-96.

[7]张容.轻质叙事、情感锚点与文化符号:作为方法的家庭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21(13):28-33.

[8]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97.

[9]饶曙光,马玉晨.中国电影伦理叙事与共同体美学:类型母题与集体神话[J].南方文坛,2021(05):12-21.

[10]潘舰萍,史如松.战争伦理与武器伦理:发展和界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6-7+15.

[11]邵鹏.媒介作为人类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12]林家帆.“回忆空间”:阿莱达·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