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创作探析
庞雪梅
云南艺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纵观纪录电影史,能在电影院与观众见面的国产纪录片本来就不多,大多数优秀的纪录片都是通过电影节获奖而在圈内小范围展映,而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不仅获得了23项大奖,还拿到了龙标,在院线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对乡村题材的纪录片来说,算是不可多得的现象。该片上映后让观众们对转型中的农村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就创作角度对《乡村里的中国》的视点、节奏和叙事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作为乡土题材纪录电影背后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乡村里的中国》;视点;节奏;叙事结构
《乡村里的中国》是2012年1月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的张宏森在退休前给焦波的一个拍摄命题:“找一个村庄,住上一年,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农村的纪录电影。”[1]焦波选择的是四季较为明显的华北地区。在距离立春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里,导演动员所有亲朋好友提供线索,寻找被拍摄对象。焦波在他的同名书中谈及选题对象的缘起:选择被摄对象的时候考虑过拍摄《俺爹俺娘》的村庄,但由于那个村庄与城市结合很快,外来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和吸纳,村民以及环境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氛围了。于是他选择了民风相对淳朴,与外界有联系有碰撞但还没有被城市化浸染的沂蒙山区的沂源县杓峪村,这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群体是该村与外界联系的契口。有了拍摄对象后,焦波导演迅速搭建起了一个“村儿电影社”的摄制团队。这个团队是由几位没有什么摄制经验,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村庄整整驻扎一年,亲身感受当地农村生活。有了选题以后,以何种方式拍摄,用什么样的故事线结构影片,各个故事在成片中又如何分配时长占比呢?这些都是前期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接下来就创作角度对该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希望对以后的农村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有些许借鉴意义。
图1 《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