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口述历史对民族记忆的重构

《九零后》:口述历史对民族记忆的重构

汪语音

云南师范大学2020级本科生

【摘 要】口述历史纪录片是一种以历史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为主,综合运用影视技术手段与视听语言,以期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的纪录片类型。自1983年始,无数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电视电影的广阔市场中,唱响重构历史、推陈出新的历史之歌。电影《九零后》是由徐蓓导演拍摄、16位西南联大学子联袂“出演”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它运用独特的个体叙事策略,透过老人的视线,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缓缓道出,这不仅仅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更是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本篇文章将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个体叙事策略切入,浅析电影《九零后》中的叙事策略,揭示口述历史纪录片对于重构民族记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口述历史;《九零后》;叙事策略;历史纪录片;民族记忆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所学校,它仅存在8年,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高峰,它培养出174名院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8名“两弹一星”元勋,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定的人才后备力量,它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九零后》通过对16名西南联大学子的采访,以口述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到群星璀璨的西南联大时期,重构战火纷飞时的民族记忆。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的纪实主义美学和电视大众化的影响下,中国步入平民化纪录片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影片的现实性,推崇对平民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照,于是以1983年《话说长江》为主的一系列口述纪录片开始出现。“口述历史纪录片采用亲历者讲述的方式,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视点展现同一时刻发生的事件面貌,营造出一种身处事件现场的氛围。”[1]该影片类型以口述者的“口述”为主体,利用现代影视技术手段突出口述者讲述的历史、故事的重要性,并将碎片化的“口述”通过不同的叙事手段连接起来,构成影片的主线内容。《九零后》作为口述历史纪录片,将视野集中于讲述人身上,运用人物符号化、限制视角和阶梯递进式结构等个体叙事策略,串联起民族国家飘摇时的历史故事,唤醒深埋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创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