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现实主义与浓郁的人文关怀
影片分别由七位导演执导七个电影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的线性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节点。管虎的《前夜》既是影片的开端也是新中国成立的开端,所有人都在为开国大典做准备,精细再精细,确保万无一失。短片以开国大典能否顺利进行为主线,随着验收时刻的逼近,叙事节奏开始加快:找红绸子作红旗,没有配乐就用小号手代替,阻断球掉落需要收集材料焊接,天安门口士兵为了保障安全阻拦抢修。这些戏剧冲突的出现都是对林致远的考验,一次次冲突的出现与解决使观众全程置身紧张氛围,最终恐高的林致远不顾一切爬上旗杆赶在验收前完成焊接,戏剧化场面才结束。
该片的点睛之笔莫过于林致远站在主席背后,而电影通过镜头语言使我们站在林致远背后,仿佛同时置身主席台。时间一秒一秒过去,我们跟随着林致远的脚步,距离毛主席越来越近,当看到毛主席拧动升旗装置,国旗顺利升起时,林致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眼泪既是对庄严升旗仪式的动容,也是对自我付出的肯定。与此同时,我们如同站在毛主席身后一般,与人民一起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作为社会时代的缩影,电影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镜头内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小人物感情都细腻,每一个场景印象都深刻。影片的分支——林志远与妻子的情感也耐人寻味,林致远的妻子在影片中并不起眼,却令人印象深刻:送黄绸子、送驴打滚时只敢远远站在门口观望的她无须言语修饰,就能使我们从她的眼里看到对自己丈夫的牵挂与爱。寥寥几个镜头也使林致远的形象更加立体,瞬间有了温度和灵魂,这也是“平民美学”模式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或许并不光鲜、或许并不高贵,主旋律电影凭借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对电影进行平民化表达,折射出最真实的社会现象、最诗意的现实世界、最浓郁的人文情怀。[6]
图1 电影《前夜》林致远测试升旗装置
如果说管虎的《前夜》是小人物情感的延伸,那么张一白的《相遇》则是爱国情怀的坚守。
《相遇》对“平民美学”叙事策略运用得更为巧妙,同时展现出的大格局就更加明显。影片故事发生于1964年10月,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时期,事关国家机密,所有科研人员三年都未曾与家人联系。高远为了证实科研理论,冒生命危险闯进实验室,辐射的伤害使得他的状态和同龄人完全不同,两鬓花白,嘴唇青紫。在养病期间他坐上公交意外和自己的青梅竹马相遇,通过长镜头拍摄,方敏慢慢讲述他们的爱情经过,如同经典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没有太多肢体动作或者场景变化,单单言语就最能打动人心,通过眼神我们能看出高远口罩下想说不能说的隐忍,但是在新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高远没有选择,他只能放下自己的个人情感。听到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消息,方敏暗暗猜到了高远的职业,正当两人想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却被人海拆散,她没有听到高远说上一句话。而另一边的高远,直到看不见方敏才敢摘下口罩释放自己的情绪,看到方敏对这份感情的坚守,高远深感自责,但是下一秒他看到原子爆炸成功的画面,再难挨的私情都不及国家带来的这份喜报所传达的情绪热烈。为了祖国隐忍一生的他终于在这一刻喜极而泣。
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能增强审美感染力,触动灵魂。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高远在辐射伤害下异于同龄人的神态,看到普通人物身上蕴藏着的惊人韧性与顽强,看到为国坚守的他持之以恒与舍己为国的无私精神,使我们更加心疼高远这个人物。
图2 电影《相遇》高远身处实验室
其中最受大众喜爱的一个单元则跳脱出了家国大爱。徐峥的《夺冠》虽然是七个故事中最晚开机的,却成为七个故事中最令人感动和怀念的。为了实现电影的真实感,徐峥特意选定了上海闹市区一片即将被改造的老石库门建筑作为80年代北京胡同的取景地。他将各种老式玩意儿搬进这条巷子里,琴岛利勃海尔双门冰箱、蜂窝煤炉、脚踏式缝纫机、老式电风扇、红色鹅绒做的黑白电视机套等等。所有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勾起了很多人关于夏天在胡同里扇着蒲扇看女排的独家回忆。作为该故事的线索,顽皮可爱的冬冬为了给胡同里的大家支网线不得不放弃与小美见面,在屋顶上号啕大哭的形象深入人心。年幼的冬冬可能并不理解大人们为何这么爱看女排,他只懂尊重街坊邻居,想服务好大家。而在我们看来,这也是一种爱国爱社会的表现,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些“平民化”电影艺术使得文艺作品充满灵性,使观众乐在其中。
大到国家对尊严的分秒不让,小到普通市民对工作的严谨匠心,夫妻俩身处异地却都在默默守护着香港的《回归》;为了完成汶川小孩亲手摸到父亲搭建栏杆这一愿望,善良幽默的张北京主动送出自己奥运门票的《北京你好》;桀骜不驯的两兄弟亲眼见证了流星落下,感受到祖国强大和生命美好的《白昼流星》;愿意付出所有积极备战,只为内心那份强烈的使命感吕潇然所在的《护航》。一个个小人物都在用他们平民化的身份展现着内心无比热烈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