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符号化的信息叙事
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各类大数据信息,信息接收的广度逐渐扩大,对于信息深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要求影像记录者能够运用多种影视元素和影视手段,使影片能够蕴含丰富的信息。影片《九零后》使用人物符号化的叙事手段,将影片信息双重叠加,为观众梳理必要的历史脉络,唤醒民族对于创伤的记忆。
“民族记忆是民族记录自身发展历史、观照现实与思考未来的纽带,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不断地接触、交往、沟通、融合等社会实践,并由此确认自身的‘历史存在’,从而形成对过去、当今和未来的区分。”[2]
一方面,个人之间的共同记忆能够使“历史”成为“现实”,引导人们不自觉地投去关切的目光,将一段晦涩的历史谱写成共同的民族记忆,佐证历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民族记忆建构的过程中,亲历者本人展现出的特质便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他们以个人之口绘出真实的历史画卷,以个体之躯显出沉痛的民族创伤。
导演为《九零后》中的人物形象赋予双重含义。第一重是影片中人物作为历史亲历者对记忆的口述和回顾。影片的重点主线内容为山河破碎之时学子们前往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16位西南联大学子口述的故事,形成整个影片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抗日战争爆发后,学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向昆明进发、大学国文的“轮流教授法”等历史亲历者讲述出来的故事,少了历史的晦涩感,多了一丝趣味性。历史变为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让观众轻松接收到影片的历史信息,并将这些由他人传递而来的记忆信息内化为群体共同记忆,烙印在每个观众的脑海中,清晰且真实。
第二重为人物形象符号化。“附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一切伴随着人、附着于人的符号,如声音气息、面部符号、身势符号、伴随的物理符号(物体)。”[3]亲历者在面对镜头时,历史的真实性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之中,同时还出现在他们本身带有的附着符号上。影片中的16位西南联大学子除了历史口述者的身份之外,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象征。导演在影片中将16位口述者的形象符号化,将老人身上的历史特质展现出来,用他们的一举一动将观众带入到历史中,重构他们的记忆。巫宁坤在提到自己的学校因战火来袭被迫关闭之时,不由自主地哽咽了。导演使用特写长镜头静静记录下老人的沉默和悲伤。此时老人已经不仅仅代表他自己,而是象征着经历过战争创伤的人们,对战争的发动者提出控诉,为现今遗忘民族创伤的人们感到悲哀。另外,巫宁坤此时形象被导演赋予情感信息,泪水具象化的面部符号代表着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厌恶,也昭示着爱国学子为国奋斗的坚毅情感,为历史补充真实的情绪特征,佐证“历史存在”,由个体的记忆唤醒民族对于灾难的共感。
导演通过16位西南联大学子的口述,向观众科普一段真实的历史,整理历史事件,同时将16位老人的形象符号化,唤醒人们心中的民族情怀,为影片后面的细节补充和民族记忆重构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