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历史的群像表达
以真实历史为基石的影视创作,往往离不开宏大叙事与英雄主义的结合表现,但事实上,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架构在史实之上的影片,务必要做到从群众的角度去表达情感、讲述故事。《无问西东》从文人视角出发,立足于时代背景,其时间线跨越百年,在展现青年个人成长所需历经的考验时,也将求知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历代传承融合进影片主题中,将不同时代下、不同生活经历中人们的生存百态呈现在观众眼前。
头发花白的西南联大老教授,在雷雨声交加的课堂上教学生“静坐听雨”,并非对困难的妥协,而是在用实际行动教会学生何为无畏,何为在逆境中顽强生长。在破落山洞,面临头顶随时扔下的炸弹,依旧操着一口朴实口音讲论哲学的老师,身量清瘦,却站得笔直。这些教师群体形象塑造,不仅仅立足于时代下的清华园,更体现了广大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职业道德,不仅对学业有着超然的追求,对学生更是言传身教、关心恳切。见微知著,可知当年文人风骨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身处战争故事线中的人物,无论其本身是怎样的性情、品格,在大是大非前,却无一人退缩。而以张果果为主线人物的现代故事篇章中的角色,集体展露出时代发展下新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新挑战。这些人物都有善良,也有私心,有勇敢,也有犹豫。但世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有相对残缺,才会有相对完美。这是一场持久的情感共鸣,影片中所有人都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而个体的成长汇聚在一起,就是国家的新生。
“从主旋律电影中英雄人物塑造的流变可以看出时代所诠释的主流价值,以及对于文化接受者表现出的态度。英雄人物的主体与结局在最后总是会与国家意志、大众情感归于一线。”[6]而《无问西东》脱离了对于单一英雄人物的塑造与歌颂,反而着眼于每个平凡又欣欣向荣的生命,着力于人物群像的集体意识表达。同样,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创作者们在创作中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新颖的主旋律讲述方式,是青春叙事与家国情怀的一次艺术融合,是文人精神与黄土大地的相辅相成。影片所构建的是一个贴近真实的人物宇宙,在其中,无论是欣喜的、残酷的、痛苦的经历,都会发生在彼此的身上。人们在面临选择时,也都会有犹疑与顾虑,但年轻人的成熟之路也正是这样,在经历错误与艰难之后,才能发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而影片想要向人们表达的主旨之一,便是追寻自我的内心,不必惧怕前方有风雪拦路,唯求真诚与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