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表达

三、中国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表达

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切口往往很小,但从这一“管”中我们可以窥见“全豹。”例如脱贫攻坚纪录片《落地生根》从一粒玉米开始叙述,讲述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政策引导下的退耕还林的故事。

五十岁的阿邓言,是沙瓦村有威望的人,2017年县里推行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退耕的坡地不能种玉米,以防水土流失。但是习惯了用玉米饲养家畜的村民对这一政策很不赞同。村干部李陶和村民述说玉米这种低效高秆作物对于植被的影响,但对于以阿邓言为代表的农民而言,放弃种植玉米的决定很艰难,村民和干部的矛盾由此呈现。扶贫题材纪录片不断运用“小切口,大情怀”的叙事方式,创新性表达成为新的探究方式,从当下的巨变展望美好未来,从历史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平凡的生活中勾勒大局,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杂中,描绘出大国文化的自信。

在柴红芳看来,《落地生根》的整体呈现是故事化的,通过记录群众心声和政府勇敢面对事实的态度,讲述“中国农民想要改变命运、中国政府愿意倾听民声并为民服务”的中国故事;通过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展现极端贫困地区的环境条件,展现云南百姓良好的精神状态,展现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并最终向世界讲述中国扶贫故事。“沙瓦人勤劳、善良、淳朴,他们渴望改变命运,也愿意积极配合政府。在他们心里,这次精准扶贫对他们这一代人甚至后人来说是一个机会、一次梦想,他们不愿也不会放弃。”[2]柴红芳说,一直以来她就有个愿望——中国故事,让世界看见。

导演要用《落地生根》告诉世界:“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农民是有精神的,这,就是中国力量!”见天见地见众生,最后还是要见自己。纪录片就像一面镜子,你记录别人,其实也在反观自己,让自己在其间感受到一些东西。这或许就是柴红芳和她的团队“执拗”地把《落地生根》拍摄下去的原因。在柴红芳看来,这个距离北京3200多公里的偏远村落,同样可以以点带面地呈现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记录这一伟大进程中完整而动人的故事。从2008年拍摄纪实电影到今天,柴红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领略过中国最前沿改革阵地深圳的繁华,也坚守过像沙瓦这样的中国最边远村庄的寂寥,其间的艰辛、孤独、无助、压力非亲历者不能体会。但在她心中,从未放弃过对纪录片的热爱,因为这份热爱,她立志用国际化纪录片的方式来记录中国故事以及中国时下的经济发展和人文情怀,并“让世界看见。”柴红芳知道,沙瓦村的摄制工作虽告段落,但举国而动的“精准扶贫”还在继续,今后,国家精准扶贫措施在沙瓦落地生根,最终根深叶茂,仍值得他们继续关注。用常人没有的执着和信念,完成常人不具备的责任和梦想。有人说,沙瓦村应该感谢柴红芳和她的团队,因为有了这样的记录,才有了让他们在驻足回望间看到曾经筚路蓝缕的自己是如何在国家扶贫好政策的润泽下“一步千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落地生根》无疑是他们教化后人最鲜活的教材。但柴红芳不这样认为:“中国百姓的脱贫故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能向世界传递这样温暖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沙瓦人民,让我和我的团队有机会记录这场伟大的战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