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史料,以情感人,关照人物内心
“革命历史题材反映的是一段民族记忆、国家历史,需要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去理解生产革命历史文本的逻辑。”[1]影片《邓小平小道》编剧历时十五年,深入江西省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进行全面调研和采访,亲自走访这条承载历史的小道,并结合邓小平小女儿邓榕创作的《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书,才创造出精良的剧本。充分的前期工作让影片更具历史深度,呈现出领袖传记片书写的新趋势,给观众展现了领袖不为人知的一面,更能牵动观众的内心。
图1 电影《邓小平小道》剧照
自我国历史革命题材电影发展以来,关于邓小平同志的影片很多,《百色起义》(1989)、《邓小平在1950》(1999)、《邓小平》(2003)、《我的法兰西岁月》(2004)、《邓小平·1928》(2004)、《小平您好》(2004)、《邓小平在重庆》(2011)、《小平出山》(2014)、《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2014)、《旋风九日》(2015)、《邓小平登黄山》(2015)、《出山》(2018)等都记录了有关邓小平同志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丰功伟绩与波澜壮阔的一生,宏大叙事框架完美复现了邓小平在政治和外交上的杰出才能和贡献。随着我国市场的变化,以及影视的进步,主旋律电影逐渐向新主流影视转变,类型片也尝试从人物生活入手,而非只聚焦于受众所熟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邓小平小道》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其一改往日从光辉事迹入手塑造领导人邓小平形象的拍摄角度,选取“文革”期间,邓小平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被革职下放到江西南昌的一段至暗经历,以1.5米宽的小道为入手点,于日常小事中婉婉道出小平同志坚毅豁达的内在品质,以及心系家国与人民的情怀。
下放到南昌后,邓小平同志并没有自怨自艾,建设祖国的热情也未减分毫。住在“将军楼”的小平同志夫妇每日步行走远路到工厂劳作,风雨无阻。看着年近七旬的老人每日艰辛跋涉,乡亲们自发为小平夫妇修了一条小道,这便是“邓小平小道。”邓小平深切地对儿子说:“要记住这条小路啊,它是工人和老百姓为我们修的。”沿着这条1.5米的小道,我们看见小平奋斗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与南昌人的鱼水情深。
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大肆渲染,《邓小平小道》以最朴素的故事为出发点,打造出了最亮眼的情节。领袖传记片历来以宏大叙事为主,“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虽然由来已久,但多样化的实践仍在路上。《邓小平小道》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领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有所改观,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结合,并在邓小平同志普通人身份的叙事下,感受到了伟人身上所具备的迷人品质。作为父亲、丈夫、普通工厂工人的邓小平,比起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高大形象,更具有亲近性,并让观众得以在这样的身份下感受到历史的“心跳”,触摸到历史的触角。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是影片的一大看点。遭受红卫兵批斗,被迫交代父亲罪行的邓朴方,最终不堪迫害选择跳楼。落下了终身残疾的邓朴方初到江西时,三位老人合力,艰难地将轮椅抬上台阶的行为,以及刚见到儿子时用双手碰碰儿子的动作,都体现出作为父亲的邓小平对儿子隐忍与深沉的爱。为了逗儿子开心,六十多岁的老人扮起了孙悟空,亲自为儿子擦洗、翻身,鼓励儿子,故意弄坏收音机让儿子修,教儿子打桥牌……影片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父亲与寻常百姓并无二致的普通生活,完成了英雄人物的“祛魅”,让我们更感亲切。再如一家人开荒种菜的情节,也给影片所展现的那个阴沉压抑的时代背景带来了一丝光亮,显得平凡、朴实而温馨。正是这样一些细碎的点滴日常以及亲人的相互关爱,给邓小平同志带来了力量,撑起了逆境中的邓小平,也使影片更好地塑造了邓小平这一饱满丰盈的人物形象。
除去父子亲情这一线索,影片更是以车厂这一空间为着力点,细腻呈现了小平同志与工人相亲相爱、亲如一家的感情。“二野”老部下、厂长罗朋和广大淳朴忠厚的工人同志暗暗保护小平夫妇,开辟小道,给邓朴方做翻身器械;车间女工为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的小平同志送来珍贵的红糖水。这是爱戴,是尊敬,是最朴素的关爱。邓小平得知村里用不上收音机,攒五年工资才能买辆自行车时眼泪满眶,心绪难平;因孩子吃不上粽子,第一次大发脾气:“我不特别,粽子也不特别,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我这个红军爷爷吃不下!”这是爱民,是担当,是至暗中的光芒。
图2 电影《邓小平小道》剧照
正是这样一些朴素平凡的故事,在镜头里反而有了“潜移默化”的冲击力。在影片里,受众不再只是看到伟大政策抑或卓越功绩,而是一代伟人细腻的内心,与常人无异的喜乐悲欢,以及这些功绩背后无数次的尝试和常人未曾忍受的艰苦。情感串联起了情节,这些小故事的拼接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性情,让整部影片熠熠生辉,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