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叙事:再现建党的宏伟史诗
影片采用了多条线索进行叙事,贯穿全片的多线叙事使得影片时间脉络清晰且直观可感。早期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军阀的阻挠和国际势力的压迫,一直采取秘密行动的方式,加上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一大才能顺利召开。影片从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警察、日本特务和苏联共产国际友人四条线索展开,多方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
所谓多线叙事,就是将若干条似有似无的关联线索交叉并平行叙述。电影的多线索叙事大致分为圆形、平行和交叉的叙事结构,而《1921》采用的正是多线索交叉叙事结构。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将‘多线索叙事’结构运用推向了极致,点睛之笔在于有意识地在这些段落中间寻找并设置一个‘交叉集中点’,多线于此交汇,一旦将这个集中点引燃,那么各种灿烂的火光就会肆意迸发。”[7]
而本片叙事的“交叉集中点”则为中共一大,四条线索围绕此交叉进行,或推进或阻碍,势均力敌。
中国共产党人的准备过程是整部影片的重点,也是电影中着重讲述的部分,所以导演在此部分花费了大量的镜头,采取了以小见大、对比等方式来讲述故事,观众也从中对准备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样,为了使整部电影的叙事形散神聚有重点,导演将李达夫妇作为影片的叙事中心,附上各地党员代表来参会所遇到的事件,既没有偏移影片的重点,也将建党历史较为全面地还原出来。
国民党警察和日本特务是造成矛盾冲突点的反派角色,导演在这部影片中加入反派的视角来推动故事进行,进而使影片的叙事起承转合突出高潮部分,更加振奋人心。但影片没有单纯为了设置戏剧冲突而加入不恰当的困难,每个反派群体都有其行动的合理动机:国民党警察的阻挠是担心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到尽头,日本特务的跟踪是确保于本国有利地位的行动。导演加入这两个部分的描绘使影片的矛盾冲突点更加自然有力。
不可否认,加入这两个反派角色的戏份也是真实历史情况的再现,但不足之处在于导演并没有把这两部分的情节叙述清楚,关于国民党警察首领想要抓捕的两个荷兰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日本特务只是一味地跟踪但并没有做出实际的阻止。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这两部分的内容没有呈现出完整的故事线,虽使影片有了更多戏剧冲突,但故事的展述有些凌乱,稍显逊色。
而苏联共产国际友人的戏份连贯性不强,在莫斯科召开第三次共产国际大会这一情节点的出现也有些突然,多线交织的剪辑使得这一部分的内容过于碎片化。导演本意是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获得帮助,但两个小时的电影所能分配的戏份太少,所以结果也并不理想。
导演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力图塑造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历史全貌,但交叉剪辑、时间较短导致影片中部分内容有些碎片化甚至有些不连贯,导演有着宏伟的构想,却没有塑造出丰满的现实。
虽然这部影片中有些内容不太完整,但这部影片还是成功地为观众开辟了一种理性看待历史的视角。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这部电影的出现是一首对党的颂歌,平凡个体视角的插入也让观众从人文视角重走建党历程。从此方面来看,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