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美学:彩虹、大山与樱花

一、符号美学:彩虹、大山与樱花

符号学是一门着重于研究事物符号本质和阐明符号意义的学说。在电影符号学中,侧重“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1]。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象征符号是电影符号的一个下属类别,其运用具有特定含义,即“利用现实世界的真实事物作为符号形体来表达影视世界中的艺术效果和主题呈现。”[2]

《赛德克·巴莱》的电影名称本身即是一种符号美学的体现:太阳旗利用日本国旗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片中莫那·鲁道在带领族人退回驻地时,发现部落被日本人洗劫,悬挂在放哨塔上的太阳旗刺痛了莫那·鲁道,也成为开启影片中赛德克人被殖民情节的标志。而彩虹桥,是赛德克人追求的归属和信仰的标志,他们坚信踏上彩虹桥就能通向祖灵的猎场。

彩虹桥不仅在下部《赛德克·巴莱》的片名中出现,在电影中均多次出现:砍树时树木倒下露出被遮挡的彩虹,暗示着赛德克人爆发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起义;在后辈巴万对莫那·鲁道直言“我讨厌日本人”时彩虹浮现,象征着一个族群后辈新生的希望。莫那·鲁道在湖边沉思时,父亲的幻影和彩虹一起出现。彩虹此时作为一种联系生者与亡者灵魂的桥梁,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精神上的指引与鼓励,实现了生者与亡者的超现实互动。在赛德克人的文化里,人们的神灵观、宇宙观体现了对灵魂存在的认可,他们相信肉体毁灭,灵魂依然可以存在。彩虹作为一种连接赛德克人现实生活与种族信仰之间的桥梁,是英雄的灵魂去往肥沃、猎物富足的祖灵猎场,与祖先汇合的神圣天路。

壮丽的大山景观取景于赛德克人曾经生活过的山区,再现了当时原始、唯美的自然景观,在电影中作为暗示家园的符号频频出现。在《赛德克·巴莱》最开始以全景对山区进行镜头呈现时,其色调是明艳的、有较高亮度的,以此表现赛德克人张扬、骄傲的人物群像,以及自由无拘的野蛮生活状态。随着影片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如同笼罩在山头难以驱散的乌云和骤雨一般,全景下的山区是模糊的、灰暗的,渲染上低沉的情绪基调,同时也暗含着长期殖民压迫下步入中年的莫那·鲁道对族群存亡和未来发展的迷茫与隐忍的悲痛。

图2 莫那·鲁道面对日本侵略殖民现象的不满与无奈

樱花在电影中出现相对较少,但这是在《赛德克·巴莱》中连接起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文化的唯一渠道。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象征着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影片末尾却作为全族壮烈牺牲的赛德克人的献祭品出现。赛德克人面对死亡的大无畏,直接震惊了高傲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深深感叹:“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区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红艳了吗?”《赛德克·巴莱》中,许多情节设置体现了日本对赛德克人的文化殖民,因为强硬的文化殖民,丧失信仰的恐惧促使赛德克人出草。樱花作为侵略者文化的代表,在末尾被用于对被侵略者武士精神的赞扬,实际上暗示着日本文化侵略的失败和赛德克人文化的骄傲与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