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流浪地球》中式物我关系呈现

生态美学视域下《流浪地球》中式物我关系呈现

郭颖聪

云南师范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作品,一经上映,便因其“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大胆构思及其背后暗含的中国式乡土情感感染无数观众。然而,以后人类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此片,思考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人类带着地球求生的选择背后含有深厚的“天人合一”思想底蕴,呈现出一种中式的“物我两忘”的主客体关系,正因如此,电影也体现出对于“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呼唤。

【关键词】《流浪地球》;后人类主义;天人合一;情动感召

科幻电影大多是关于灾难的电影,《流浪地球》也不例外。在影片中,面对即将到来的太阳氦闪之灾,人类探索出两种不同的求生方案,也形成了“飞船派”和“流浪派”两大派别。前者寄希望于制造飞船携带生物基因库寻找新的星球再建人类家园,后者则在实验后认为只有地球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最大数量的人类存活,决心建造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进行宇宙航行。

自“盖亚假说”提出以来,地球已经被认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命体。”[1]后人类叙事中,地球可以作为一个生命体被组织进具体的文本之中。在《流浪地球》中,地球是极其重要的主角,也是“飞船派”与“地球派”争端的焦点,剧情设置的前提就是人类与地球一同逃离太阳系,而高潮部分则需要刘培强在领航员空间站和地球中做出抉择。在这两难的选择中,领航员空间站代表的是“飞船派”的道路,而人类最终还是选择了地球。“飞船派”的观点深受“诺亚方舟”神话的影响,而“流浪派”则被认为展现了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两派之争所显露的对人类与地球之间关系的看法,正体现了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主客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