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隐喻:“礼”的崩塌与道德的失效
唢呐奏乐是人们对于生命的缅怀,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儒家文化影响重情义的表现。影片《百鸟朝凤》开头对唢呐手艺人的地位与身份的高度渲染,其实是人们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当乡土文化被视作落后腐朽的象征而惨遭全盘否定时,吴天明导演也在用《百鸟朝凤》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礼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符码,曾在焦三爷为代表的手艺人中辈辈传承。伦理和道德在古希腊学者眼里是本出同源的,近来有不少学者将其区分化,总体而言,礼包含着外在伦理与内在道德。在拜师时,进门之后的游本盛摔破了头却一心让天鸣磕头拜师,天鸣只是轻抚父亲的额头,满眼都是担忧。学艺中途,天鸣偷跑回家却听到父亲对自己的称赞,之后开始更加勤勉。这些情节都在显示着礼于无形中对人的教化和品格的塑造。在中国最初的忠孝礼义面前,天鸣的出现让焦师傅看见了希望。在影片中焦三爷多次向游天鸣强调唢呐不能离身,以及手艺人注重品德与规矩,这一切都在强调道德与礼的重要性。对于唢呐文化,焦三爷采用聆听鸟鸣的方式,也有道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隐喻。吴天明导演借用焦三爷的身体力行,展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共有的文化记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涌入,金钱本位主义的社会洪流袭来,唢呐也相对地走向式微。影片的后半段,随着接师礼的陨落,人们从对唢呐手艺人的敬意到“随便吹吹”这一态度的转变,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下人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淡漠。而以西方管弦乐为代表的现代浪潮的涌入,更是在挤压着唢呐的生存环境。
唢呐作为乐器之王传入中国之后,最早用于军乐,以其擅长模仿人声和动物之声而闻名于世。从早期作为养家糊口的乐器,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探讨其音乐符号,再到后来成为一种仪式化的存在,唢呐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发展历程,而在影片《百鸟朝凤》中,唢呐与中国乡土情感、道德伦理紧密联系。在吴天明导演的电影里,无论是《老井》还是《人生》,都在用农村来暗喻一个民族“根”的来源。吴天明导演也用农民工的质朴来隐喻文化之根的质朴与韧性。对此,影片采用焦三爷与师兄对垒的形式来暗喻传统文化与现代浪潮的对抗。然而最后一个染了重疾,一个断了手指,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无声地点出:旧的农民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现代化而彷徨无措,新一代农民摒弃旧的传统,却依旧无法在新的价值体系中安身的焦虑。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代表品德的《百鸟朝凤》,成为沦落街头的乞丐用来讨生活的杂技。此刻,手艺人的尊严已被践踏,而《百鸟朝凤》代表的至高德行也被贩卖在了街头巷尾,这代表着中国传统手艺与民族文化的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