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叙事空间的桃花源情结
“桃花源”这一概念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诗中的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遗世独立的小村子,是诗人希望远离黑暗社会、追求怡然自得的田园牧歌生活而开辟出的一方理想的天地。自从陶渊明创造出桃花源这一意象,从此往后中国各类形式的文艺作品中便多有体现。在西方文化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文化概念。《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生活的地方叫伊甸园,那里物产丰盈、景象绮丽,没有痛苦和压迫,一切都是幸福的,是地上的乐园。“伊甸园”在西方众多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尤其是美国好莱坞),例如李安描绘同性之情的作品《断背山》。在《断背山》中,怀俄明西部的断背山即为故事中的伊甸园。在这里,杰克和恩尼斯可以远离主流社会中对同性之恋的歧视,幸福地生活。而在《一点就到家》的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空间意象是偏远的云南千年古寨黄路村,是现代社会远离城市的“桃花源。”
从地理空间上看,黄路村是一个青山连绵、蓝天白云的古朴村落,与高楼林立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先天具有成为桃花源的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后续叙事中彭秀兵、李邵群坚守家乡,魏晋北不远万里来到村子完成精神蜕变的原因之一。另外,云南属山地高原地形,亚热带、热带气候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经济辐射区,这样的自然环境也带来了叙事中两种重要的对立元素——咖啡和茶的出现。
从历史空间上看,黄路村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返乡创业等国家政策实施地的符号性代表。正是特殊的历史空间赋予了《一点就到家》强烈的现实性,因此才能引起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共鸣与反响。
从社会空间上看,黄路村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乡村的烙印。村子保持了未经城市化、工业化影响的原始样貌,以第一产业——具体表现形式为种植茶叶,作为村子的主要经济来源。与此同时,村子始终保持了来自古老农业文明的文化传统——将茶叶这一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神格化并加以祭拜。正是其独特的社会空间构成,才会与三人创业团队携带的现代化改革气息产生冲突,以此建构出强烈的戏剧冲突。
从精神空间上看,黄路村是治愈三个主要角色的疗养院。魏晋北遭受了强烈的、外化的城市挫折;彭秀兵受到的是隐含的、内化的来自农村身份、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的城市歧视;李邵群则是来自城市理想破灭与家乡不受认可的双重压力。而正是黄路村给予了这样的三个失意青年打败各自心魔、完成精神洗礼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