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气质:战斗剧情紧凑,战场封闭残酷
《狙击手》的叙事和战场呈现可以用“硬核”一词来概括。影片一反张艺谋导演具有代表性的“色彩造型、意象化象征、抒情表意风格”,单刀直入地展开战斗的叙事,战场的色彩呈现亦以简单的冷色调为主。
影片的叙事严格遵循经典“三一律”戏剧模式对时间、空间和行动一致的要求,剧情紧凑,观影时间和剧情时间大致统一,丝毫不拖沓,极致强调这场战斗的残酷和最终胜利的来之不易。开头伴随一段志愿军的黑白纪录影像,主角大永以第一人称旁白“我”,对观众说“我给你们讲讲我们五班的故事”,简短介绍了战争背景,引导观众更快地跟进战争叙事节奏,影片亦紧张快速地推进到五班阻击美军车队的情节中。阻击情节较短,但通过五班战士默契的团队配合,直观体现出五班的勇敢、团结、机智,立住了五班的精气神。阻击情节亦提示着后续五班战士的战斗状态,在五班执行从美军手里营救侦察兵亮亮的这一主要任务中,面对美军提前布好的圈套,他们以狙击硬实力,以保家卫国的热血战胜了美军狙击手。阻击情节还突出了美军装备齐全的优势。美军物资较为充足,每个狙击手所用的伽兰德M1式狙击步枪都配有瞄准镜,与五班战士没有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形成强烈硬件对比,预示后续将会是一场难打的硬仗。影片聚焦五班全力营救侦察兵亮亮的一分一秒,不断抬高这场硬仗的紧张氛围,两军狙击手都非常冷静克制,一切话语尽阐发在响亮的枪声中。硬核,是这场战斗的难打,是剧情和观影时间基本一致的推进,也是志愿军战士硬实力和精气神的体现。
战斗发生在一片冰天雪地的广阔战场上,空间相对封闭和固定。雪地看似一望无际,但双方狙击手的活动空间均非常有限,实际空间围绕着两军的一举一动构成。两军将战场切割为对立的两块封闭小空间,每个人的移动幅度都很小,行动时压低身体,靠战壕或石头遮挡,压抑紧张的氛围贯穿全片,有着“上帝视角”的观众也只能将呼吸紧放在每个镜头上。影片用雪、石头、枯树、战壕朴素写实地表现战场的萧瑟感,不加多余特效修饰,在封闭和残酷的空间中硬碰硬,这也是影片硬核的气质之一。
硬核,还体现在影片整体的冷色调处理和几近“冷酷”的战场镜头呈现上。“战场基本上都是狼藉满地的,故事中的人物在那样的时空环境中也只有你死我活、与时间争夺生命,因此在影片的影像上就不可能去呈现视觉的传统美感。”[1]《狙击手》影片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整体风格非常冷峻硬朗。影片全雪景实地拍摄于一月初的吉林省白山市,真实还原战场极度严寒的自然空间,“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美学的美感”[2]。满目疮痍的白色雪地上布满黑色的炮弹坑,战士们耳朵上和面部有着深红的冻伤,他们用冻红的双手紧握着枪,突出战场的萧瑟和冷酷。影片的色彩注重为故事情节的推进服务,突出战士们打着“最冷的枪”,同时也流淌着“最热的血”,让观众为战士们的任务推进捏一把汗。全片冷色调中仅有的一点暖色,均是炮火燃烧树木的火光和牺牲战士鲜红的血。在整体几乎黑白的画面中,镜头直接表现鲜血淋漓的身体。五班战士小徐的下半身被炮弹炸断,一些美军士兵头部中弹瞬间、五班战士牺牲的画面使用了特写镜头,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演员身上的冻伤是真实的,五班战士耳后、手上、面部的冻疮的红色均凸显出血的鲜红,影片不加以柔化、冷酷直接的处理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图1 电影《狙击手》五班班长刘文武战场剧照
影片没有过于煽情的背景乐设计和过多表现战场激烈交战的音效。战场整体氛围是非常“静”的,大多数时候只有雪地的风声、枪械声、战士们行动时的脚步声。少数情节氛围的催化中使用的配乐亦化繁为简,强调克制表达。在大永得知侦察兵亮亮遭到伏击时,他忍不住流下眼泪,并请求连长让自己加入营救亮亮的任务,这时背景响起《那个人是不是亮亮》的纯音乐,低沉平缓地烘托出志愿军深厚的战友情。在五班战士胖墩牺牲的时候,背景乐是安静的小号声和缓慢的弦乐铺陈,影片中班长刘文武牺牲时,用的是同一段纯音乐,把观众代入,与战士们共情。除此之外,战场上表现志愿军和美军对峙时的配乐简短且节奏感强,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快速切入且快速停止,很快便回到战场冷静克制的氛围中,没有过度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值得一提的是旁白的穿插讲述,在硬核直接的叙事中补充了一些镜头外的信息,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能够让情绪紧绷的观众稍做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