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四力”成为纪录片成果的关键保障
《落地生根》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同类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与整个团队的清醒大脑、责任意识和实干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心里不但时刻谨记、努力实践着作为一名新型主流媒体从业者的重大光荣使命,更是有着扎实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等业务基本功。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用脱贫攻坚的伟大时代精神展现着媒体从业者的“四力”,才撑起整个团队在超过1250天的时间里,用最真实的镜头、最真挚的情感、最真诚的敬意讲述了一个平凡但又伟大的新时代故事,为后人记录下了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新时代进程。
(一)用独到的眼力寻找典型案例
2017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编导柴红芳率摄制组走进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沙瓦村,历时三年多时间,克服交通、饮食、环境和语言等诸多困难障碍,在“不赚钱”“耗时间”“市场不看好”“生存空间窄”的夹缝中完成了他们想做并觉得“有意义和正确的事。”在真实、扎实拍摄纪录片《落地生根》,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同时,也让团队本身成为精彩、鲜活的创作故事。他们执着到执拗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了解了我们生活的土地,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沙瓦村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记录对象”,“有生命力的纪录片一定是见人见事见社会的,只有把地点选好、人物落位,故事才可以拉开大幕渐进讲述,纪录片才能讲述得有根基。”基于这样的定位,2017年3月,刚结束全国两会报道的柴红芳便马不停蹄地将工作重心移到了《落地生根》的创作策划中。在充分了解云南各地扶贫情况后,柴红芳和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策划王小力从北京动身,赴昆明、红河、临沧、普洱、德宏、怒江等州市实地考察,在大量走访和充分论证后,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最终成为柴红芳一行“苦苦寻觅的对象。”
(二)用坚定的脚力踏平艰难险阻
摄制团队踏上进驻沙瓦村的长途,是在确定了拍摄对象仅仅一个月之后。这里的“长途”,一是指这一次进驻居然持续了长达三年多的时间,这是任何一位团队成员都没想到的。二是指进驻村庄的路程尽管只有短短的六公里,但只能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因为公路不通、山路陡峭、雨天道路泥泞、拍摄器材沉重等多方面因素,整个团队步行跋涉了五个多小时。而进驻之后的拍摄工作更是分外艰难,拍摄团队基本都是在数公里的山路上走路往返,有时候仅拍摄路程就耗费几小时的时间,补给日常生活用品更是要长达五六小时的人力畜力才能实现。
(三)用聪慧的脑力解决现实难题
拍摄团队刚刚到达沙瓦村的时候,尽管受到热烈的欢迎,但很多村民们的心里还是抵触的,目光还是质疑的。为了拉近与村民们的心理距离并获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整个团队一起寻找办法,从学说怒族语到学唱怒族民歌,从雨夜护送村民下山看病到日常串门去农家聊天,从给孩子们讲故事、教古诗到号召远在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捐赠衣物、玩具,整个团队绞尽脑汁,最终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并在他们的配合下地顺利完成了拍摄工作。
(四)用遒劲的笔力谱写伟大篇章
对于《落地生根》而言,这部纪录片的笔力不只指用笔写的文字,更重要还是指用镜头和画面“书写”的纪录片影像语言。为了画面的呈现效果,纪录片采用了超高清的4K拍摄技术,仅素材就长达两百多小时,而最终成片却只有九十多分钟。为了把最真实、最感人、最震撼的故事画面呈现出来,导演和整个团队常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反复不停地回看素材镜头,以便保留那些最好的细节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头就是纪录片的笔,《落地生根》的摄制团队记录了沙瓦村是如何一天天摆脱贫困的,见证了中国偏远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使用的两会知识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