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空间的呈现:物质、心理和心灵空间

二、叙事空间的呈现:物质、心理和心灵空间

电影空间叙事学认为空间叙事的基本特征是由外部形象进行叙事,也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造型客观反映影片深层心理和通过外部形象反映内在的本质。因此对叙事空间的分类也是根据以上特征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以及心灵空间。而影片《守岛人》以叙事空间作为切入点,通过封闭的物质空间、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灵空间以及和观众产生互动效果的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实现了平民英雄的真实生活再现。

其一是封闭的物质空间,物质空间即现实空间,是主人公行为活动以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开山岛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载体,它四面环海,且常有恶劣的天气,出行和进岛都得通过渔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另类的封闭空间。“封闭空间是现代电影中较为常见的叙事空间类型,故事的开展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也使得影片产生较强的社会隔绝感。”

影片中也多次展现出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因为处于这样一个封闭空间与外界产生隔阂,吃穿用度都依靠外界的运输。他们对于外部世界信息的获取主要依靠一台老旧的收音机,他们被静止在开山岛上,只能依靠上岛的人和他们的穿着以及用度辨析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封闭的物质空间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情绪的变化,向观众展现出存在的现实矛盾。例如,在暴风雨来临之时,开山岛失去了电力支援,妻子面临生产无法联系外界请求帮助,而在恢复电力之后却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王继才在这一时间同时经历儿子出生和父亲去世,他站在暴风雨中绝望与无助的呐喊使得影片情绪在这一段也一度达到高潮,戏剧冲突在这样封闭的空间里加剧。暴风雨逐渐宁静下来,王继才似乎也随着变得安静,在内心做了坚定的选择。而在此刻,他所做出的行为选择的价值与意义更显珍贵。

其二是心灵空间,心灵空间是指从客观的角度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世界,这一空间一般具有抽象性和意识性,主要是聚焦于人物个体内心的变化。而在电影《守岛人》当中,这一空间主要还是从王继才及妻子身上进行刻画的。从上文得知,王继才的心理变化是“报恩—守岛—守国”,在这里便不过多赘述。而作为“守岛人”一分子的妻子王仕花也同样有心理变化过程,她从最初以为受到欺骗写好离婚协议准备与王继才离婚,后面得知实情辞去教师的工作决定上岛陪伴王继才,在经历了众多的艰险辛苦之后依然怀抱着“你守岛,我守你”的信念,到最后在王继才去世之后明白了“守岛就是守国”的心路历程。王仕花一开始并不明白丈夫为什么愿意心甘情愿地守在开山岛,但是为了陪伴在丈夫身边,她选择了留在这里,而后在漫长岁月中逐渐明白开山岛对于丈夫和国家的意义,也坚定地投身于守岛工作当中。电影在王仕花这里实现了“守国”和“守家”的相互照应,人物得到了精神上的自洽和自救,在这一空间当中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都得到了实现。

其三是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指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或观众情感形成的空间,在此空间,影片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从而与观众建立联系。在《守岛人》当中,虽然开山岛是一座孤岛,但通过渔船和电话等手段,开山岛便能与外界建立联系,例如早期王继才初上岛之时,还寄希望于有人前来与他进行替换,在心理上依旧怀有能出岛的希望。在无聊之际接到王长杰的电话,整个人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烦躁到喜悦,并在电话里和王长杰斗地主以缓解个人孤独。这一情节不仅仅扩大了王长杰对于王继才艰苦条件的想象空间,也同时让观众感受到了王继才对于交流的渴望和迫切心理;以及在后期王继才和妻子从收音机中获取外界“举办奥运”的消息的喜悦等等。这些划时代性的消息都与观众建立起联系,从而丰富了观众的感官及心理,对人物的感同身受也不仅仅停留在他无私奉献的表面,也能在具有延展性的心理空间中感受到他在心理上的发展变化。

影片《守岛人》突出现实空间的矛盾,并辅以人物心灵空间的情感变化与观众心理空间形成联结,将主人公形象嵌入人心,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具身体验,从而实现英模影像的价值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