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平民美学”叙事技法分析

《我和我的祖国》“平民美学”叙事技法分析

杨 倩

云南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更迭,新时代的电影产业利益逐渐趋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影视行业站稳脚跟,让自己的作品“出圈”是每位文艺创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大众审美已经变得多元化,大家不再喜欢讲道理而是更加喜欢讲实事,讲深入到百姓生活中的家乡事。历史说教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已不再适用,主旋律电影发展趋势也随着大众审美有所改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新时代;平民美学

当代西方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他的《美学意识形态》中提到:美学本身具有矛盾性,它作为一种理论范畴的美学的出现,与物质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一旦艺术品成为市场中的商品,它们也就不再专为人或物存在,随后它们便能被理性化。[1]因此,审美本身的矛盾性让我们难以对艺术作品进行一个客观评价,不同环境下大家对美的理解各不相同。

电影美学作为电影学和艺术学的重要分支,体现着人们的审美情感需要。电影美学通过视听语言构建出具有特殊美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不同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气息,同时也在不同国家的影视行业发展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新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下,我国影视艺术行业也在不断发展,纵观影视艺术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到电影美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电影美学在影视艺术传播中的具体应用。[2]

主旋律电影功能性较强,娱乐性较弱,具有明显教化功能。[3]它们在塑造一个个近乎神话、不食人间烟火的主人公形象的同时,弘扬爱国意识和伦理道德。正是因为形式如此千篇一律,剧情发展雷同,人物设定单薄,主旋律电影使观众逐渐失去兴趣,同时还被贴上生硬、虚假、刻板、说教的标签,使观众产生抵触心理。

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上映,不仅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爆发,还登顶2019国庆档票房冠军,打破了国庆档票房历史纪录,也创造了献礼片票房历史新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奏响了一曲绚丽赞歌。

在主旋律类型电影中,《我和我的祖国》是如何乘风破浪,直冲云霄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