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裹挟于文明资本之间
对于乡土电影,几乎多数人脑海中闪过的词语便是“疲乏、平庸、呆板”……毕竟经历国家不断变迁的五、六代导演而言,他们开始对于乡土电影的创作,本身就肩负着对城乡对时代纪录的社会责任感。张艺谋将《活着》的背景从南方乡村改至故乡黄土高原,在叙事上刻意地缩减乡土叙事,由小说中的一人一头牛改编为福贵与家珍带着孙子馒头继续生活。其诉说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一种发展期盼,更大程度展现时代对于人物命运的影响。《隐入尘烟》也间歇性地展现了这一点。从土地承包到拆迁,新农村建设村庄随着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人其实都在这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从农耕文明开始进行二次进化,马有铁的三哥以及土地承包商张永福便从中获取利益,随之村民也开始用物化的眼光看待生活。他们将小麦看成唯一生存的商品资料,重视自身利益大于情谊。而马有铁和贵英如同导演说的那样,“农村在完整地经历1.0到2.0的跨越状态中,老四和桂英没有搭上通往2.0的列车”,这也是一个相较于以往五、六代导演不同的视角。一般情况下乡土题材就是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发展进程等问题。李睿军导演则拍摄了反其道而行之的农民视角。这是还没有被物质、资本所沾染的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感情。面朝黄土背朝天,马老四对土地是有一种类似哲学的情怀于其中的,好比影片中他对于麦子的理解,对于搬迁去城市的理解。土地滋养万物,也让农民有了人的主体性,这也促进了当下观众对于土地的新的交流。
我国虽作为农业大国,但是如今却鲜少出现农业题材的电影,但这也与时代和影视受众大多来自城镇有关。关于田间劳动影像,近年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则航拍了一个片段,以一种近乎上帝的视角俯瞰农民田间劳动。虽然贾樟柯有意识拍摄田间劳动,但还是没有深入到农民当中,没有反映出农民与土地间的关系。虽然乡土题材电影一直不能算主流,但是我们也从《隐入烟尘》的异军突起中感受到其强大潜力。究其成功的内核之一,笔者认为还有劳动,这不仅仅是农业题材也包括工业题材等人民劳动性缩影,如《钢的琴》,如近年得到不错反响的《奇迹·笨小孩》,都是人民通过劳动找寻自我价值的过程。虽然劳动题材在时代科技的发展下插上了新翅膀,但也不可避免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弊病。此类劳动题材的成功也表明,回溯关注劳动创造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依然具有强大潜力,这也依然是反映时代精神,用实践换取收获后进一步构建劳动话语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