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交织形塑的诗意场域
传奇叙事“诗歌音乐形式的原则”恰如南京大学吕效平教授在《论“现代戏曲”》一文中所指:“古典诗歌滋养和提携了中国本土戏剧的表演艺术,使它形成了一套表现力极强、形式美资源极其丰富的舞台语言系统。”简而言之就是中国丰厚的诗歌艺术资源融汇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舞台呈现。中国电影诞生后,诗歌艺术与电影艺术产生由表及里的多重互动,伴随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逐步完成了电影化转换,实现了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实践中的价值承传与创新发展,成为当下“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所彰显的美学形态之一。
“诗歌音乐形式的原则”在电影《十八洞村》中重点体现为创作者对于影像诗意场域的完整建构。导演苗月如是阐述,诗意是表达情怀,唤起观众对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手段。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媒介,影像诗意场域则充分发挥了美学桥梁的重要作用,更好实现影片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宣传效能的有机统一。
电影《十八洞村》的影像诗意场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诗的意象,指“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影片中众多的传统美学意象和独特的苗族文化标识承载了更为深层的精神意向与文化寓意。例如,影片开头以虚实结合手法营造出视觉奇观:一只庞大的多彩凤凰凌空飞过。正所谓“凤凰涅槃”,以意立志喻指十八洞村贫困村民只有彻底化解内在矛盾,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另外《山海经》中如是描写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自古就有祥瑞、太平之意,以意融情表达华夏民族即将从此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目光炯炯的雄鸡特写反复出现,生成影片多个叙事节点,湘西村民不甘堕落的坚毅品格也由此立象表意。导演将村民肩上载着的木椅阐释为“每把椅子就像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一个位置,无论是进城打工,还是留在农村,人们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村民离家外出打工带上木椅是一份饱含乡愁的精神寄托。影片尾声大巴载着木椅行驶在曲折蜿蜒的环山公路上。此处尾声,定格则暗含着回乡隐喻。影片通过“木椅”意象连接起离家与归乡,人与乡土的感情如是自然流露,乡土是生命的基点,在新时代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新空间。
其二是诗的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影像意境在文化意象的交互共生间得以形成。影片沉浸式记录了杨英俊专心插秧、放养鱼苗的田间劳作过程,以及全景式再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诗意风光:连绵的青山、层叠的梯田、静谧的村寨、潺流的泉源,凭借梯田水面形成倒影镜像,配合着画外悠扬动听的原生态苗族山歌,一幅动静结合、诗画一体的中国写意山水图徐徐展开,“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便蕴含其中。在影片高潮段落,村寨欢庆之时,杨懒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导演通过“踩脚”的特写镜头进行交代,这是苗族民俗场域里表达情愫的特有方式,含蓄别致的生活诗意再次跃然影上。
“艺术表达的诗画美”成为中国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彰显着创作者对中国传统诗意美学表现手法的探索与追求,使观众得以在视觉审美的极致体验中深入起伏跌宕的叙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的交困蜕变历程。
图2 影片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