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四、结语

“扶贫题材电影在反映时代特征的同时观照现实社会,是以商业模式和艺术载体表达主流价值的创新探索。近年来,中国扶贫题材电影倾向以普通人的视角为切入点,强调在塑造国家立场中完善国际化表达,使影片既‘接地气’、贴近现实,又立意高远、内涵丰富。”[10]电影《一点就到家》作为一部年轻化的扶贫题材影片,一方面带来新潮的观感体验,但另一方面过于娱乐化又消解了宏大主题的深刻性。譬如故弄玄虚李绍群的身世,制造悬疑恐怖的效果,三人相遇的剧情又在惊恐的音效和昏暗的光线下赋予了“探险”“解疑”的元素,容易使叙事断层。此外,从头到尾直白直接的励志台词应接不暇,彭秀兵时刻挂在嘴边的“如果选择了远方,便风雨兼程就好”“人不应该被打败,任何时候都要站起来”等,鸡汤式的灌输充满了说教意味,让人审美疲劳。三人的咖啡创业经历始终聚焦于人物个性本身,也因此忽略了创业路途更加艰难的现实处境,并且黄路村的村民们在其中工具性的呈现较多,村民们生动真实的表态在踏上种植咖啡树后不再出现了,而是用剪辑成组的方式让一张张村民的笑脸绽开在荧幕前,抒情的不恰当反而难以让观众共情。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点就到家》在命题作文下已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扶贫故事对于当地最主要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脱贫致富,也表现在离家外出打工的青年开始返乡回到自己的村子里。“《一点就到家》提供了另一种乡土中国故事,即从城市所拥有的科学、资本、文明、进步出发走向中国,去观察、去描述、去分析、去启蒙、去救助乡土中国,并实现乡土中国传统习俗、美丽山水、善良人性、温情社区关系等现代性的进步、发展、向外开放、富裕、文明等特质共存。”[11]将个人创业梦想和乡村振兴中国梦有机融合,与观众共情共鸣,时代同频共振,建立起了共同体美学叙事。

同时,“影片开拓了一个创新理念和创作模式,原来农村题材也可以这样拍。由此可见,题材上的差别不该成为艺术形式落后的借口。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农村题材电影也不应拒绝与当下流行元素融合以及现代的视听理念的尝试,可以在保持乡村特色、乡村精神的同时,进行艺术上的多样化尝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