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的拉康式解读
吴 倩
云南师范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拉康三界理论常用作分析文学或影视文本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和主体建构的历程。在《又见奈良》中,寻找的过程正是勾勒日本遗孤陈丽华生命经历、还原其自我意识嬗变的历程;陪伴在奶奶身侧的遗孤二代小泽、女儿远嫁的独居老警察的主体形象构造也随故事的推进不断立体丰满。本文将用三界理论来分析影片《又见奈良》中主体的动态建构,展开自我意识的精神地图。
【关键词】《又见奈良》;拉康;三界理论
影片《又见奈良》由青年导演鹏飞执导,河濑直美、贾樟柯联合监制,讲述了一位中国老媪前往日本寻找失联已久的遗孤养女的故事。作为鹏飞导演继《地下香》《米花之味》的又一力作,《又见奈良》是其鲜明导演风格的再次确认:关注社会议题的同时点缀个体的生活经验,镜头克制但不乏轻松灵动之感。除此之外,日本遗孤群体作为历史的遗痕,是中日关系中敏感而特殊的一隅。本片选取奈良这一古老敦厚的文化城市,以“寻找”为母题将镜头对准遗孤这一边缘群体,温柔且审慎地探讨更深刻和更复杂的心灵议题。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向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下,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阐释并创立了语言精神分析学,“三维世界”的论述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拉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构建出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三界理论常用作分析文学或影视文本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觉醒和主体建构的历程,“挖掘人物在他者影响下逐渐偏离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在社会蒙蔽下逐渐失去自我意识的过程”[1]。在《又见奈良》中,作为遗孤群体的代表和被寻找的对象,陈丽华虽然自始至终未出现,但寻找的过程正是勾勒其生命经历、还原其自我意识嬗变的历程。陪伴在奶奶身侧的遗孤二代小泽、女儿远嫁的独居老警察的主体形象构造也随故事的推进不断立体丰满。本文将用三界理论来分析主体的动态建构,展开自我意识的精神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