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再建构

伦理视域下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再建构

司金冉

西南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两部影片以史实为依托,借助高新技术将70多年前的历史和记忆以影像形式重现,诉诸国人曾经遭受的战争苦难。两部影片通过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来凸显志愿军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感,唤醒了国人对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精神的记忆。在反思战争伤痛和赞颂战争胜利的双重叙事逻辑下,两部影片成功建构起观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记忆传递。在展现战斗场面、个体情感、国家主权的过程中,涉及影像伦理、家庭伦理、战争伦理等多个向度的伦理问题,本文从以上三个伦理向度切入,分析两部影片如何利用重大战争历史题材来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和共同体情感。

【关键词】集体记忆;影像伦理;家庭伦理;战争伦理

1950年10月,在朝鲜人民遭受侵略、中国安全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赴朝作战,用巨大的伤亡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发展。随着战争亲历者的相继离世,关于抗美援朝的个人记忆不断被削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段历史的厚重感。但历史不容忘记,尤其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抗美援朝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世界和平的正义之战,“抗美援朝电影更肩负着强化国家认同和构建国族共同体想象的责任。”[1]学者阿斯曼将记忆分为个体记忆、社会记忆、政治记忆和文化记忆四个维度,认为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由个体承载,有代际局限,而政治记忆和文化记忆则突破了代际局限,根植于民族。[2]

如果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只存在于参战者和同时代人的身上,那么随着时间流逝,这场战争必然会被世人遗忘。然而,抗美援朝战争已然突破了代际局限,志愿军的牺牲和伤亡是整个民族“站起来”的伤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是整个民族的自豪。因此,关于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奋勇抗敌、英勇牺牲的个人记忆必须在其尚未消失的时候转换为集体记忆,《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后称《水门桥》)便以影像为载体,将抗美援朝的记忆传承给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观众。两部影片通过影像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回忆和重构,借助特效化妆和特效技术再现了战火纷飞、血肉横溅的残酷战争,在感官上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刺激,过分诉诸暴力的战争场面在有失影像伦理规范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创伤”和“疼痛”,唤醒了观众的创伤记忆;战场上的志愿军既有血缘羁绊的“兄弟情”也有突破和超越血缘桎梏的战友情、“兄弟情”,在小家与大家的不同场域中演绎着“家国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认同;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战役,本身具有不可辩驳的正义性,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征程中接连倒下,观众不由在“痛感”中感悟民族自信和自强的伦理命题,进而敬畏军人、反思战争、审视当下、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