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早期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叙事风格

二、新中国成立后,早期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叙事风格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电影既是新兴艺术生产力的载体又是最富有群众性的艺术,也是构建民族记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小战役和抗战英雄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为了使电影更好地服务与巩固人民政权,中国电影人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饱经的磨难与历史变迁融入肺腑,将新中国的理想化为对抗战英雄和艰难战役的赞颂,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抗战题材电影以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呈现出来。

(一)以复杂人性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抗战题材电影以人物故事为主,叙事的主题是抗日英雄个人情感与集体命运,《上甘岭》(1956)中以个体英雄为主,《狼牙山五壮士》(1958)中英雄人物不再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中心而是以集体为中心,《渡江侦察记》(1954)中则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相结合突出了人物个性与集体性格。这些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人物形象体现特定时代下的民族精神。同时这些作品还常常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塑造民族精神和英雄文化。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某一时期特定社会历史风貌和文化精神的特殊人物。在现代电影中,典型形象的创作往往是导演根据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时代精神或历史文化,将其概括出来形成具有突出个性特征的典型人物。在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中,典型人物就是那些具有突出个性特征或时代精神,同时也具有民族文化或历史文化意义的英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和民族性是影片中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部分。

(二)注重细节描写,以故事情节推动影片发展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在叙事模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特征,而在视听语言上则体现出高度的艺术风格,特别注重细节描写,以故事情节推动影片发展,体现了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战争场面的宏大是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抗日战争期间正面战场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还是敌后战场上小规模的战役,其宏大都是不可比拟的。因此在叙事模式和风格上具有高度艺术特征,视听语言在其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如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由崔嵬、欧阳红樱联合执导的抗战题材电影《小兵张嘎》中,“电影相较于原著小说,在故事结构上情节更为紧凑单一,主要围绕老钟叔送给嘎子的木枪作为叙事线索展开故事,将其他的情节适度进行弱化。”[3]导演很善于用典型化细节刻画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故事发展,这一手法运用之娴熟和巧妙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