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创新,虚实结合,历史的艺术化

二、审美创新,虚实结合,历史的艺术化

领袖传记片的书写历来秉承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并可在此基础上合理加以润色。《邓小平小道》除了历史的重现,更结合实际考察,加入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做到了虚实结合,小中见大。借力这样的前期准备,以及剧本、摄影、技术和演员的完美配合,影片用现代化的电影思维和审美水平塑造了小平的形象,[2]表现了邓小平同志鲜明立体的人格魅力,让受众得以深入走进邓小平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我们无法得知真正的细节,但是却可以依据历史加以缝合和构建,从而看到更加自由的人物灵魂,透过细节感受到真实的感情与历史。影片很多细节的展现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如邓小平悉心照顾儿子;邓朴方听说父亲晕倒,冒雨推着轮椅走山路去找寻父亲,无奈陷入泥沼,母子二人艰难推轮椅的场景;当着黄干事的面,小平摔倒坚持不要人扶,自己艰难站起来;黄干事阻止车间主任老陶给年迈的邓小平凳子,车间一片喧闹,一场“混战”一触即发时,邓小平却只是默默移开了凳子。这些对比情节,都让我们从细节中领略到邓小平身上坚毅豁达、隐忍克制的性子。“尊重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和润色,不仅使得影片人物的塑造更加人性化,且更加内涵化。”[3]以这样的“虚构”艺术手法重现历史,填补了鲜少被世人看到的细碎的历史空白,使得故事更加完整真实且贴近生活,让伟人邓小平下放的这段往事丰盈起来,让历史有了鲜活的印记和独特的质感。

中华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给我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美的沃土。“中国电影美学的建构应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美学的传统,使之能更好地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和中国美学精神。”[4]《邓小平小道》中极具年代感的色调搭配以及那个年代独有的老物件的呈现,显然也给影片增添了很多韵味,传递出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历史特征。纵观影片,其色彩上整体以暖黄色调为主,更具有温情特征,同时也更贴合那个年代的气息。而20世纪60年代的“丰收”27拖拉机、车间、厂房、样板戏、红卫兵、游行、毛泽东语录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再加上收音机、钢笔、搪瓷脸盆、搪瓷缸子、粮票、绿军装和红袖标等极富年代感的元素,真实还原了那个人们记忆中的年代,借助这些包含老物件的镜头语言,观众似乎能透过影片触摸到那段历史,感受先辈的艰苦奋斗。

作为一部斩获各大奖项的影片,《邓小平小道》在剪辑和情节安排方面亦可圈可点。影片运用重复、交叉和隐喻等蒙太奇手法,连接了看似平淡的日常,使得整部影片叙事逻辑更加连贯流畅,形成了富于情感的叙述。其借助含蓄而细腻的电影语言,传神地塑造了邓小平的性格和形象。电影反复出现的小道和邓小平同志洗冷水澡的场景意蕴深远。这些场景的复现,一方面凸显了主题,表现了小平同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品质,同时有效激发观众的联想力,使得整部影片得以串联起来,更具感染力。邓朴方不堪红卫兵的迫害而跳楼的镜头与小平同志梦中惊醒猛然坐起的两组镜头间的切换也极具观影价值,从邓朴方准备跳楼到邓小平惊醒,到失落,到邓朴方落地,一系列剪辑镜头的交叉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情形的紧张性和急迫性,同时也突出了那个时期社会环境的严峻性。借由这样的“心灵感应”式的剪辑表达,父子骨肉相连、父子连心的深厚感情得以凸显,感人至深。

影片很多特写镜头的运用亦十分精彩。邓朴方给父亲挠痒痒时,小平的脸部特写极好地表现了人物情绪和心理状态,让人热泪盈眶。小平满含热泪却极其隐忍克制,不敢在儿子面前有所表露的模样深深刻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里。满怀对子女的爱与愧疚的慈父形象,作为国家领导人跌入谷底,忧心民众的形象一并跃于屏幕之上。而当邓小平听说林彪事件,时隔三年多第一次接到电话时,微微颤抖的嘴唇,若有所思的眼神等无不表现出这位被长久困在黑暗“囚笼”,终于有机会重新为祖国和人民继续奋斗的老人此刻的复杂心情。当然,影片也不乏一些明快镜头的展现,新长出来的菜苗,成熟的黄瓜豆角,正在吃食的芦花鸡……这些镜头的加持使得影片多了一丝明媚,似乎在无尽的绝望中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影片节奏也变得欢快起来,显得更加张弛有度。

以往主旋律电影里英雄人物的塑造方式往往是将其神化,以突出英雄人物伟大的一生和高大的形象,《邓小平小道》摒弃旧则,积极探索审美新可能,无论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还是服化道的完美配合,以及精细的剪辑与演员传神的表演,都将影片推向了另一个高潮,让受众得以走进历史,走进伟人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