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的主体性建构:人性、自然与家国
卡莱尔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一直存在。”早年间英模题材电影中的主人公作为千万普通人中的英雄模范,即典型人物,往往被禁锢于或“伟大”或“完美”的刻板印象,最后成为扁平化的人物模板。“艺术典型应该是具体、独特、感人的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应该有鲜明的个性,但也应该反映出‘这一个’所代表的‘这一类’的本质和主流。”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创作并不是单纯地对生活的自然主义式记录,而是在包含着能动的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和升华当中,进行“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的艺术再创造。《守岛人》中的王继才作为英模影像中的英雄典型,在电影中实现了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合理化结合,逃脱窠臼,成就了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物。
电影《守岛人》中对于典型人物王继才的刻画,主要是从普遍存在的人性、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满腔家国一体的情怀三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形象建构的。首先从人性方面进行分析,“艺术在诸多文化形态上,是一种最体现人的文化,或者说是人性的体现文化。”在现实主义的叙事文艺作品当中,具体、感人而又独特的艺术形象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从前的英模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致力于塑造出一个高大、无懈可击的英雄形象,这类处理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主人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也使得人物变得不真实。实际上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有他的个性和弱点。《守岛人》就全面地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性以及弱点,影片牢牢掌握了王继才在岛上的心理变化,他是为了报救父之恩而选择上岛,上岛之初的焦躁和不安甚至一度产生幻觉,之后对武装部部长王长杰一再食言的愤怒,到渐渐理解转变态度不再提替换人的事,最后选择主动留下。这样一个人物逻辑巧妙地贴合了大众在面对坎坷或是困难时的行为选择。孤独、愤怒、无助都是寻常人常见的情绪,英雄人物也不例外,这些生而为人本质属性的展现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与内心的摇摆和孤独做搏斗是王继才这一人物最为鲜活的体现,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孤独、有抗争的个体性格的展示才是真正的万千平凡人中的典型人物。
其次是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黑格尔在有关环境与个体性格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中,把社会历史环境称为“一般世界”和“情境。”“一般世界”指的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借以出现的一般背景。“情境”指的是由一般世界具体化,揭开冲突,引起动作,显现性格的机缘。它是“一般世界”具体化成的推动人物行动的客观环境。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艺术作品的一大类主题,电影《守岛人》中所展现的多为开山岛恶劣的自然环境,频频到来的暴风雨、紧缺的陆地粮食和蔬菜、遍布的蚊虫、没有信号无法通信等等,使王继才时时刻刻处在危险的边缘。他背靠繁华喧嚣的外部世界,在这样一种典型的恶劣环境下,王继才以及妻子在坚定守岛的决心之后利用人为的力量想要对这片贫瘠的土地进行改造,植树、种菜、建房等等。开山岛逐渐变得有人气,而王继才所具备的“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不亏心就没白活”的朴实平和的性格特征反而展现出一种从平凡中脱颖而出的崇高价值,从而成就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题材蕴含着大情怀,一部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影像应该包含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同时与社会发生多方面的联系,甚至和时代的敏感神经产生一定的联系。影片《守岛人》通过聚焦于大时代下平凡人的情感与命运,充分尊重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传达出“守岛就是守国家”的崇高价值观念与家国情怀,具体体现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王继才在岛上挥舞国旗、敬礼、唱国歌的场面。作为国家形象的能指,升旗这一过程是片中最为庄严的时刻,主人公左右挥舞着国旗,冒着生命危险在狂风骤雨中抢救国旗,在主人公心中国旗比生命更宝贵。它是国家的象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贯穿全片的精神图腾,32年,他在开山岛升起了368面国旗。他们的行为带着对祖国最质朴的爱。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出现了王继才的儿子站在巡洋舰上向开山岛敬礼的画面,在此刻家国精神在不同代际中得到了传承,传达出王继才个人的守岛行为对于家人、国家的意义,在影片中成功建立起了家庭与国家的联系,从此赋予守岛行为以典型价值意义。
图2 电影《守岛人》王继才儿子向开山岛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