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叙事风格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些影片在当时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同胞遭受不幸的同情,而且起到了激发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作用,这些影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日军暴行的痛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广大民众对国家、民族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一)寻求民族独立的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进入抗战阶段,这个阶段持续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抗日题材的作品。1932年中国抗战题材电影正式拍摄并投放市场,这一阶段的抗战题材主要表现了战争带给民众的生存危机以及在战火中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独立的心理状态。“当时的电影界看到了战争带给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困苦,为唤醒民众的反抗热情,以胶片做武器,将矛头对准侵略者。《小玩意》《共赴国难》《青年进行曲》《狼山喋血记》《长空万里》《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等多部影片都是当时的代表作,为当时激发抗战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1]这些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对日军残暴行径的痛恨及对中国同胞遭受不幸的同情,这一时期创作的抗战题材电影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尤其是一些著名导演、艺术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经典作品。
(二)救亡图存的特定语境
“救亡图存”是中国电影在抗战阶段的一种特定语境,当时中国社会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以及对中国人民遭受不幸的同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形成了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导演风格,在这样一种风格下创作的抗战片,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遭受苦难这一历史事实。这种风格就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风格,这一风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1936年11月由联华公司摄制费穆导演的《狼山喋血记》,影片以野狼肆虐村庄、猎户团结打狼的寓言故事隐讳表达了抗日主题,影片在当时尤其电影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叙事结构上来讲影片只是一个简单的单线故事结构,但从叙事手法来讲影片采用的是隐喻的手法,影片将狼群隐喻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不同人群对于狼群的态度喻指各阶层人群对待侵略的不同思想,影片意在揭示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也表达了外敌面前不抵抗的可恶。中国电影人在当时“九一八”事变后对于侵略战争的预警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