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难在移人心

二、难在移人心

愚公移山之难,难在人力与自然的对抗。易地扶贫搬迁,难在移人心。易地扶贫搬迁是事功,而移人心性关乎事功,也关乎德性。

《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仓廪实”“衣食足”是政治最基础的要求,“知礼节”“知荣辱”是政治更高的目标。要达到政治的更高目标,则需要施予教化。在古典时代,政治和教化密不可分。孔子曰:“政者,正也。”[4]所正者乃礼制人心。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亦强调教育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电影《安家》所呈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搬移,更是人心的改变,教育疏导人心。

在《安家》中,首先是对孩子的教育。教育事业不仅关乎孩子的命运,也关乎累马寨的未来。累马寨大部分年轻村民都进了城,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无人看管和教育。孩子制造的火灾引起赵卫国的重视。由此,她决定请人教孩子唱歌、玩游戏,以此引导孩子们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打消了村民对赵卫国的戒备,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当然,最显著的是累马寨民心的改变。在《愚公移山》中,愚公的言行遭到智叟的嘲笑和阻挠,愚公做出有力回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5]

在电影《安家》中,赵卫国的易地搬迁事业同样困难重重,四处碰壁。李有光是累马寨的二流子、钉子户,村民对易地搬迁工作的顾虑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展现。电影通过李有光的前后转变表达村民的变化。李有光一开始是易地搬迁最坚决的反对者,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李有光外出打工受伤,有关部门没有及时帮扶,因此落下残疾。由此,他对政府心生怨气,处处唱反调。其二是李有光受祖拱嘴的挑唆和欺骗,想借搬迁谋取利益。祖拱嘴“衣锦还乡”带给村民一种现代想象,使他们幻想通过易地搬迁摇身一变成为富人。孩子在进城途中唱起的“飞得更高”表达了他们的愿景。祖拱嘴的发达不过是一场闹剧,李有光因受他的误导而进一步为难赵卫国。电影没有细讲村民进城之后如何,祖拱嘴这一形象却暗示了城市文明可能对人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面对李有光的顽固不化,赵卫国通过几件小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了他,改变了他的心性。赵卫国为村民买抽水泵,解决用水难的问题,请专家调查土质,攻破村里有宝贝的谣言,耐心为村民解释政策并带他们到城市观光,打消他们的顾虑,更重要的是帮李有光找回离家出走的妻子,让他全家团聚。终于,李有光放下成见,加入搬迁队伍。李有光与赵卫国的关系由最初的冷漠、抗拒转变为热情、亲近。

赵卫国不仅改变了村民,也改变了她的儿子。赵卫国的儿子是个心智不成熟、叛逆、对自己未来没有规划的网瘾青年。电影开篇,赵卫国母子的尖锐矛盾已充分暴露出来。赵氏母子的冲突,关键在于儿子不能理解母亲的事业,但当儿子看到母亲的体检单,决定前往累马寨的时候,母子之间的关系和解了。在目睹母亲所遭遇的一切,儿子在山顶喊出“妈妈,我爱你”的时候,儿子理解了母亲,他的心性开始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