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知视角阐述的细节叙事
限知视角是以剧中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以剧中人物看法和感受还原事件的拍摄视角。“限知视角的使用是使影片对世界感觉精致化和深邃化的一种标志”[4],其有限性的特性亦能够使影片叙事迸发出不一样的色彩。影片《九零后》中的限知视角叙事为历史增添许多细节,从老人的口述中,观众能够感知他们鲜活的青春记忆。观众从严肃的历史中解脱出来,在细节中领会历史的趣味性,重新融入个人和集体的记忆中,感受家国情怀,增添影片的深度。其次,老人们限知视角下的讲述对于真实事件还原的作用是有限的,但此种有限性一方面通过动画等技术手段在画面上得到补足,另一方面有限也是个体的象征,离开上帝的视角,观众能够站在老人的视角去感知历史,以个体感受构建民族群体记忆。
首先,口述者出现在镜头前的形象和他们讲述的故事梳理了历史的基本脉络,而在限知视角下口述者的细节叙事,更增添了观众对于家国情怀的认同感。在谈到战争爆发,杨振宁与钱锺书为科技兴国、教育兴国前往海外学习时,杨振宁回忆起两人经常在校门口大树下背的诗:“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通过这首诗,勾勒出国家危亡之时爱国学子的面貌:伟人从高高的神坛回到现实,他们也会在课下背诵古诗,也会茫然自失不知前路在何方,为历史的骨架增添丰富的细节,还原事件原貌。同时,由于限知视角,故事中的人们并不能预测之后会发生的事情,而他们此时展现出的孤身出国的勇气,体现出极强的“中兴业,须人杰”的决心,让观众陷入前辈们的爱国情怀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
图1 电影《九零后》“中兴业,须人杰”精神讲述
其次,口述者经历的细节是观众从未知晓的事物。导演利用限知视角将口述者和观众放在同一个位置,从有限的视野去关注历史的进展。穆旦加入中国远征军,前往边境丛林作战,身处困境时选择只身断后,给队友留下生存的机会,亲身经历野人山战役后,于热带雨林中走了出来。穆旦在雨林里的经历是影片中的一个未解之谜,观众无从知晓,只能从口述者的细节中窥探一二。“没有人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性格大变”等话语向观众传递出历史的沉重和艰辛。观众在这些细节的指引下,已然和口述者站在同一个位置,和他们一同使用限知视角观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对于事件的感受不断地传递给观众,他们的个体记忆也不断转换为观众对于此段历史的群体记忆,将真实的历史细节内化成观众的真切感受。
限知视角下个人故事的口述和解读,为历史进行细节补充,消除民众和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距离,为真实历史增添丰满之翼。限知视角作为电影叙事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能够使影片更加静止、深邃,由于其自身的有限性,影片人物或故事并不能将“真相”直观地展示出来,而是留给口述者和观众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究中,观众的思维与片中人物的思维达成一致,他们所造就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张力,构成影片最深处的审美价值,在观众的心中留下特殊的印记。